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9261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 ,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明代嘉靖时

2、期(16 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 ,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

3、,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 36 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春江/潮水/连/海 ,海上/明月/共/潮 。平 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 。明江流/宛转/绕/芳 ,月照/花林/皆/似 。甸 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见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江天/一色/无/纤 ,皎皎/空中/孤/月 。尘 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4、/初照/ 。人人生/代代/无/穷 ,江月/年年/只/相 。已 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 。水“轮” 、 “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似” 、 “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白云/一片/去/悠 ,青枫/浦上/不胜/ 。悠 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 。楼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 “愁” 、 “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可怜/楼上/月/徘 ,应照/离人/妆镜 。徊 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 。来此时/相望/不相/ ,愿逐/月华/流照/ 。闻 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

5、跃/水/成 。文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台” 、 “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 “君” 、 “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昨夜/闲潭/梦/落 ,可怜/春半/不还/ 。花 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 。斜斜月/沉沉/藏/海 ,碣石/潇湘/无限/ 。雾 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 。树这八句写游子思归, “家” 、 “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路” 、 “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 “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

6、,稍有轻重变化。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二、悟读,诗情画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搅扰着伊人,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虽共望一轮明月,却是天各一方,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如今却是音信难传,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无着无落的离情,姑且伴着残月的微光,洒向这江边的树林。三、品读,鉴赏评析1把握意旨(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7、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案重点是“月”字。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答案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

8、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答案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2语言鉴赏(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

9、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答案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答案“只”字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

10、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 “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答案“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3表达技巧鉴赏(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答案“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

11、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 “卷不去” 、 “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四句诗中的“白云” 、 “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 、 “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 、“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

12、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3)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答案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他凄苦的寂寞之情。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

13、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4深度探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答案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

14、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也可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答案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的凄清动人的场景。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

15、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解析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 “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离别,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解析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