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8924146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群体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形成篇一:题目83d02675f46527d3240ce038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

2、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第 2 页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

3、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第四章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 1.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结构: 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3. 社会惰化: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5. 地位: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也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 6. 群体动力

4、: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 3 页7.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8. 群体压力: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9.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10. 冒险转移现象:又称极端

5、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 11. 小集团思想:小集团思想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一种思想作风,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因此也称作小群体意识。 12.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3.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成员间可能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互相满足需要而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第 4 页13. 群体决策: 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决定。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B 6.D

6、 7.D 8.C 9.B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E 3.ABCD 4.ABCDE四、简答题 1群体的概念与特点是什么? 答: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心理上的认知性;(2)行为上的联系性;(3)利益上的依存性;(4)目标的共同性;(5)组织上的结构性。 2群体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按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群体之

7、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一般群体和榜样群体。按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或群体发展的水平,可分为松散群体和紧密群体。按群体的作用,可分为工作群体和社会交往群体。按群体构成的原则与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按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可分为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不同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答:第 5 页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同时存在着,两者既有差异(如下表所示),又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与联系。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差异 (1)非正式群体创造正式群体产生的条件。(2)非正式群体赋予群体以活力。(3)非正式群体促进了群体中的信息

8、沟通。(4)非正式群体增强了正式群体的内聚力。(4)非正式群体增强了正式群体的内聚力。正式群体对非正式群体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正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正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 4简述群体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特征是群体成员开始彼此熟悉并建立行为准则。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加深了解,当个体把自己当做群体成员的一员时,形成阶段就结束了。第二阶段:震荡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群体内部冲突不断。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各种观念,激烈竞争、碰撞的局面常常存在,经常出现角色冲突的问题,所以会更重视人际关系的调整。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控制冲突,而不是压制或退缩。

9、如果冲突得以解决,领导者被广泛接受,震荡阶段随之结束。第三阶段:第 6 页规范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成员对群体有较强的认同感。第四阶段:执行(履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成员相互依赖与合作。在该阶段,团队角色更为灵活和功能化,项目团队运作如一个整体,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第五阶段:中止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群体成员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此时,群体成员动机水平下降,内心产生失落感。 5简述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答: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与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作为

10、组织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遵守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中的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群体的外部因素包括组织战略、职权结构、组织规范、组织资源、员工的甄选、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以及工作物理环境等方面。(2)群体成员资源。群体成员资源是指群体成员的特点、个人能力、个性特征、需求与期望等个体素质和特征变量。由于群体中每个人给群体带来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所以群体成员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群体行为和绩效水平。通常,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及其个性特点可能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的两类资源。第 7 页(3)群体结构。任何工

11、作群体都有其内在结构。群体结构变量主要有角色、群体规范、地位、凝聚力、群体规模等。 6群体结构的概念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任何工作群体都有其内在结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本身的绩效和群体内大部分成员的个体行为。群体结构变量主要有角色、群体规范、地位、凝聚力、群体规模等。 7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克服社会惰性? 答:群体规模指群体成员人数的多少。群体规模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行为。 研究证据表明,就完成生产任务而言,小群体要比大群体效率更快。但是,就解决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而言,大群体总是比小群体

12、的解决效果更好。大群体(一般成员超过12人的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因此,如果群体的目标是搜寻和发现事实,则规模较大的群体应该更有效率;另一方面,较小群体在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效果更好。一般说来,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效率最高。一般说来,消除社会惰化的途径可以有:明确每人的贡献、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按个体对群体的贡献提供报酬、利用惩罚威胁等。 8什么是群体动力?内容有哪些? 答: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第 8 页看法。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

13、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4)群体公约动力(5)群体多数动力。 9什么是凝聚力?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成员间的共同性;(4)成员对群体的依赖;(5)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6)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7)群体规模;(8)其他因素等。 10什

14、么是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第 9 页规范让成员意识到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个体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对其行为方式的期待。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

15、反应。 11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的效率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群体成员在决策中所作努力的总和;群体成员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集合效应”;群体活动中固有的“过程损失”。 在群体决策中,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决策,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群体决策的集合效应和优势发挥到极致。(1)努力形成一个以能够促进创造性思考过程的决策者为领导、有与问题相关的不同种类的人才广泛参与的群体结构,以使组织能够获得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2)促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起和大家一起探索的群体角色。(3)使群体决策的过程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倾向于与领导交流,而是主动地与群体中的所有其他成员进行沟通;每个群体成员都能

16、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把形成思想与评价思想合理分开,把识别问题与制定行动方案合理分开;恰当地转移角色,增强成员间的理解和合作气氛,进而有利于产生更多更好的行动方案;延缓做出判断,避免过早地思考行动方案,使得重心能够保持在分析和探索方面。第 10 页(4)创造轻松的、没有压力的群体环境,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短期收益出发,培育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的群体风格。(5)追求一致,但不排除在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接受大多数原则。篇三: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3.1 群体基础 ? 3.2 群体行为模型的分析 ? 3.3冲突 ? 3.4人际沟通 ? 3.1 群体基础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二、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1 群体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 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有着一定人数的有机结合 2群体组成要素 ? G.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