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8923637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思想哲学论文一、有关宗教体验的记述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宗教文献之中,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果我们将它们完全视为无来由的虚构,那么为什么不同文献中记述的宗教体验往往有相当突出的一致性 ?这是不是说,在这些记述背后,真地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呢?而如果我们不承认有所谓不可思议的神迹的话,那么我们能否对这一现象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呢?在阅读各种记述宗教体验的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又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即体现在各种关于宗教体验的记述中的一致性,并不是绝对普适性的,它与该文本所处的时代和文本传统不无关系。有关这一现象,我们将结合下面三段材料来加以讨论。这三段源自道教文献中

2、的材料在同时代的相关文本中均颇具代表性。材料一。 紫微王夫人见降,又与一神女俱来。神女着云锦襡,上丹下青,文彩光鲜,腰中有绿绣带,带系十余小铃,铃青色黄色更相参差;左带玉佩,佩亦如世间佩,但几小耳。衣服儵儵有光,照朗室内如日中映视云母形也。云发鬒鬓,整顿绝伦,作髻乃在顶中。又垂余发至腰许,指着金环,白珠约臂,视之年可十三四许 ,这一段文字出自真诰。材料二。下面这一段文字出自钟吕传道集:真诰。材料二。下面这一段文字出自钟吕传道集的那则材料相比,这段文字并非炼养时真实心理体验的实录,而是在讲述炼养时应有的心理体验。不过,这中间的差别非常细微,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对实际的心理体验的记述

3、。材料三。第三段材料引自白玉蟾的上清集:上清集。如所周知,真诰第 2 页为道教上清派的经典文献,而上清派又以存想神真为其根本的道法。云笈七签卷二十三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很可以表现上清派道法的基本特点:真诰为道教上清派的经典文献,而上清派又以存想神真为其根本的道法。云笈七签卷二十三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很可以表现上清派道法的基本特点卷一曾经提到:先共道诸人多有耳目不聪明者 ,陶弘景在注文中指出:此杨君自记也。长史年出六十,耳目欲衰,故有咨诸杨,不欲指斥,托云诸人 ,由于最初许穆无法体验到神灵的降临,杨羲便指责他耳目不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后,许穆也有了类似的体验,真诰卷三记灵照夫人降临一段,记

4、载的便是许穆的宗教体验,其中也详细记述了灵照夫人的服色:真诰卷三记灵照夫人降临一段,记载的便是许穆的宗教体验,其中也详细记述了灵照夫人的服色对此有详细论述:钟曰:如阳升也,多想为男、为龙、为火、为天、为云、为鹤、为日、为马、为烟、为霞、为车、为驾、为花、为气,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应阳升之象也;如阴降也,多想为女、为虎、为水、为地、为雨、为龟、为月、为牛、为泉、为泥、为船、为叶,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应阴降之象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既有此名,须有此象;五岳九州、四海三岛、金男玉女、河车重楼,呼名比类,不可具述,皆以无中立象,以定神识,未得鱼则筌不可失矣,未获兔则蹄不可无矣 。

5、既然存想的内容并不重要,只不过是与体内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对应第 3 页的概念化心理想象,那么想象的内容,只要能够约略近似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如在目前的真切感和栩栩如生的细节。在这里,想象力的发挥受到了相当大的约束和限制,过度的想象力,不但于道法无补,反而有害。在这样的情形下,与之相应的体验形态表现出刻板和程式化的特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材料三记述的宗教体验在形态上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再以任何具体的人格化神灵为其冥想的对象。此类经验的产生,不但不是发挥想象的结果,反而是通过对想象力的绝对排斥形成的。陈楠有一段话很能代表金丹南宗道法中排斥存想的倾向,他说:不假想化与行持,则有些儿奇又奇。 何

6、须内观及鉴形,或听灵响视泓池,吞霞饮露服元气,功效不验心神疲 。尽可能地排除任何意识内容,由此而得到的 恍兮惚兮 的心理经验,被视为是对 道 或本根的一种直观的把握。通过对三段不同时代的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着重对想象力加以有意识地培养还是刻意地压制,对于宗教体验的最终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当某种宗教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修习者的想象力时,其体验的内容便相对丰富和细致;而当某种修习方法要求克制修习者的想象,甚至要求修习者排除一切与想象相关的意识内容时,其宗教体验的内容便相应地单一和混沌起来。除了想象力以外,我们在对上述三种材料作文本上的比较时,还发现了语言上的差异。材料一的语言

7、,几乎是记实性的铺陈,它不厌其详地描写神灵的形象和服饰,语言华美而瑰丽,对于色彩的强调几乎到了无节制的地步;材料二则是粗线条和程式化的描绘,如果将它与材料一的语言比较,则前者仿佛是彩色照片中的影像,而后第 4 页者则是卡通画册里的人物;材料三使用的则几乎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和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对某种宗教体验进行描述时,语言对于文本的最终形态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内在于某一特定的时代和文字传统的人,他外在的语言 环境 ,构成了他个人语言的边界,他在描述某一现象时所能使有的语言,极大地受制于其先在的语言 背景 。从与之相关的诗句入手,来感受上面三段材料的语言特点,也许不

8、失为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真诰中收录了许多托名神真的诗作,实际上都是杨羲、许穆等人的手笔,我们在这里试着引证其中的两首:真诰中收录了许多托名神真的诗作,实际上都是杨羲、许穆等人的手笔,我们在这里试着引证其中的两首卷三 九月九日紫微夫人喻作 )绛景浮玄晨,紫轩乘烟征;仰超绿阙内,俯眄朱火城;东霞启广晖,神光焕七灵;翳映记三烛,流任自齐冥;风缠空洞宇,香音触节生;手携织女舞,并衿匏瓜庭;左回青羽旗,华盖随云倾;晏寝九度表,是非不我营;抱真栖太寂,金恣愈日婴;岂似愆秽中,惨惨无聊生。(真诰卷三 九月二十五日夜云林夫人授作 )白玉蟾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修真十书 上清集中选录两首:真诰卷三 九月二十五日夜云

9、林夫人授作 )白玉蟾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修真十书 上清集中选录两首 题西轩壁 )地魄天魂日月精,夺来鼎内及时烹;只行龟斗蛇争法,早是龙吟虎啸声;神水华池初匹配,黄芽白雪便分明;这些是饮刀圭处,渐渐抽添渐渐成。(上清集 赠赵翠云 第 5 页)此处所选诗作都介于真实的经验与虚拟的想象之间,而其文本的形态却相去甚远。真诰中选出的诗句纯以宗教想象为内容,想象力的极度恢宏与语言的华美瑰丽相辉映,完全没有给义理的阐发留下任何位置;而白玉蟾的诗句则显得素朴简洁,义理代替想象成为诗的主题,修行的道理和原则在诗句中集中地体现出来,想象的内容不过是些点缀而已。前者肌肤丰腴,精神筋骨都消隐在丰满的肉身背后;而后者则容

10、色清癯,肉不胜骨而精神毕显。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以宗教体验为内容的文本的形态,一方面与该宗教体验对应的宗教实践是否强调想象力的发挥有关,另一方面则决定于描述的习惯和语言的传统。想象力的发挥决定着宗教体验的内容和形态,而语言习惯和传统则对描述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支撑宗教体验的文本叙述的是想象力和语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象鸟的飞翔要依靠它的双翼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不免要进一步追问:上清集 赠赵翠云 )此处所选诗作都介于真实的经验与虚拟的想象之间,而其文本的形态却相去甚远。真诰中选出的诗句纯以宗教想象为内容,想象力的极度恢宏与语言的华美瑰丽相辉映,完全没有给义理的阐发留下任何位置;而白玉

11、蟾的诗句则显得素朴简洁,义理代替想象成为诗的主题,修行的道理和原则在诗句中集中地体现出来,想象的内容不过是些点缀而已。前者肌肤丰腴,精神筋骨都消隐在丰满的肉身背后;而后者则容色清癯,肉不胜骨而精神毕显。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以宗教体验为内容的文本的形态,一方面与该宗教体验对应的宗教实践是否强调想象力的发挥有关,另一方面则决定于描述的习惯和语言的传统。想象力的发挥决定着宗教体验的内容和形态,而语言习惯和传统则对描述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支撑宗教体验的文本叙述第 6 页的是想象力和语言,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象鸟的飞翔要依靠它的双翼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不免要进一步追问的个案中,可以得到验证。上

12、清派经典中,充斥着大量诸如 黄房 紫庐 朱山 丹田 空青之林 东晨之台 月中丹光夫人 日中青帝 之类的虚拟能指,如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中说: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中说云: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其次是由形体的各种神异变化而导致长生的观念。按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载: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载亦云:凌晨服者,面向东取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六十日易形,百日人不识,二百日通神,一年以上仙道成也。所谓 易形 、 通神 即是形神的变化。登真隐诀卷二言之更详:登真隐诀卷二言之更详卷二复曰:太虚真人南岳赤君内法

13、曰:以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也。使照一心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也。 使人开明聪察,百关解彻,面有玉光,体有金泽,行之十五年,太一遣保车来迎,上登太霄。这两条材料,对于形神的变化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如 行日中无影 、 身有光彩 、 体有金泽 、 百关解彻 、 开明聪察 等等,皆为形神发生的种种神异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人飞仙成真的保障。上述两种不同的长生样态,体现了不同的修行境地。撇开其间的种种差异,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显而易见的一致性:第 7 页形神相即是二者共同的追求,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形体,无论是所谓 旧身 ,还是 玉光 金泽 的神异之身,都是具体的有形有质的肉身。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

14、妙诀所载: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所载曰:所以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气、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气合德,九气齐并也。这两条材料清楚地反映出 含形而轻举 和 骨肉同飞 仍是这一时期道教的典型追求。 消解 肉身的观念是在隋唐之际开始浮出海面的。这一转变至关重要,它使得一些可以远溯到先秦时代的观念重泛光彩,渐成主流。然而,这些观念还远没有取得 千秋万世、一统江湖 的基业,肉身仍在隋唐士人健康外向的生活旨趣中润泽丰腴。如果我们有可能用一段材料来表明这一时代的特征的话,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太上中黄真经注可膺此任,其中,这样一段话格外引入注目:太上中黄真经注可膺此任,其中,这样一段

15、话格外引入注目,其文如下:大凡守一之人,爰自禀形受胎之始,元神形质本空无,其神本来通道,触物无碍。及禀胎受形之后,积气聚血,成此有碍肉身。身既生于世,日与天道疏远,步步行归死乡。这里,值得注意之处有二:其一,元神本自空无,与道相通;其二,肉身有碍。元神与肉身的对立,十分明显。弊弃肉身的观念渊源甚早,老子云:老子云在注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一句时,使用的几乎完全是道教语言:第 8 页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这种观念也同样体现在晋代出世的西升经中。其实,即使是在崇重肉身的时代,弊弃肉身的观念也仍然在某些特定的文本传统中鲜活地存在着。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观念

16、成为普遍信仰的呢?兴起于隋唐之际、完成于宋代的这一 消解 肉身的思潮,是否只是对这些古老观念的遥远的继承和复兴呢?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如 无我 和 法身 等,与中国固有思想中弊弃肉身的倾向十分契合。随着佛教的兴盛,弊弃肉身的观念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无疑可以为上述现象提供部分解释。然而,佛教之传入及兴盛并非始于隋唐之际,而且我们注意到,在南北朝佛法隆盛的时代,往往同时也是崇重肉身的时代。这一情况提示我们,仅仅从观念史的角度,还无法对上述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如果将肉身作为一个单独的现象来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时代之间的显著差异。事实上,照管肉身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问题,它需要众多外在因素的结合,如财产、闲暇乃至身份和权位等等。这些因素近乎偶然地结合在六朝时期知识阶层的周围,使得在这一时期士人的生活旨趣中,肉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