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论语感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877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论语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叶圣陶论语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叶圣陶论语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叶圣陶论语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叶圣陶论语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圣陶论语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论语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 圣 陶 论 语 感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叶圣陶先生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的有关论说,作些粗浅的探究。一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

2、通常叫做语感。”1为了说明这个意思,他还引用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2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有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3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

3、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4就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这个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

4、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语感是感性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语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5二为什么要训练语感?叶圣陶首先从作家写作和读者鉴尝的角度谈到了训练语感的重要意义。他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6,作为读者,“若不能透

5、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7又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原字原辞十分贴合”8叶”、“新绿”的语感解释,字典辞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其次,因为语言是工具。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9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于听,写起文章来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和交流言语信息的作用。比如说话,有“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换一句来

6、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或者“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也有一些“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用得不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或者少用了几个词”的10是把这样的话写成文章,因为“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是写不进去的,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糊涂?”1 1还有些繁复的句子,“好象一个用许多括号的算式”,“你必须按照那许多套括孤的关系才算得出正确的答数。”12叶圣陶曾例举过从报上摘下来的两段话来说明这种必须凭借括号才能读通的文段。

7、其中一段话,非用三套括号帮忙不可。见例:“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盲动员广播大会,组织全省农民收听(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作的动员报告)(乡、社干部优秀的民校教师)介绍教学和办学的经验。”13这里尽管用了三套括号,但仍不能讲清问题。叶圣陶在自己的注释中又作了补充,因为“办学该是乡、社干部的事,教学该是民校教师的事”14。所以二者还是不便掺和在一起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叶先生还举了一些,都是说出来的话听起来不“入耳”,写出来的文字读起来不“上口”,给人以极差的语感。为此,叶圣陶强调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15,还说

8、,“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16,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17 三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首先,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18叶圣陶自己就非常留心别人的用词造句。比如,他读陶渊明的和刘紫桑一诗,就发现诗里的“良辰入奇怀”的“入”字用得妙。他说:良辰美景,“在有些人原是视若无睹的;而另有些人竟至

9、于移情”,所以“良辰不自良,良于人之襟怀;寻常的襟怀未必能发现良辰,这须得是奇怀;中间缀一个入字,于是这些意思都含蓄在里头了”。“看字面良辰是活泼泼地流溢于奇怀了。翻过来,不就是奇怀沉浸在良辰之中么?”可见用“入”字来得“圆融而深至”,倘换成“感”字或“动”字,则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了19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20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叶圣陶还以对“健康的疲劳”的理解持不同态度的两种人为例。他说,只有“有过劳动的经验”的人

10、,才能体味到“劳动后的疲倦确在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才会对“健康的疲倦”“拍手称赞”。随后,他还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种人的“语感为什么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21其次,还要善于把握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纵观叶圣陶对训练语感的有关论述,所提到训练方法和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吟咏。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22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

11、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24指导好吟咏要理解在先,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

12、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25第二,重视白话文的吟咏。叶圣陶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一样,也须花一番功夫去吟咏。他说,”白话一样可以吟咏,

13、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26翻看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如春、故乡、竞选州长等)和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延安等),还有鲁迅犀利的杂文,闻一多慷慨的讲演稿这些白话文都是指导学生朗读、吟咏的好教材。新大纲27在阅读训练中增加了”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的要求,原则也是指从”白话文“中”找出“。可见,重视白话文的吟咏有多重要。第三,讲究吟咏的方法。至于吟咏的方法,叶圣陶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

14、得到深切的了解。”28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对于叙事叙

15、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29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30比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美读。读“大海朦胧欲睡”一段,可用轻柔的语音,舒缓的语调,让人体味到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读大海“终于愤怒了”一段,语音加重,语调高昂,让人领略大海咆哮时的雄壮美。 (二)培养语感分析能力“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31从叶圣陶语感分析的实践,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语感分析的方法。其一,抓住关键词。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