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8757787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1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全州县妇联对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的调研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他们大量流入城市,不仅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加速了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贡献,并日益成为某些行业和领域的中坚力量。根据区、市妇联的文件精神,县妇联对当前进城务工农民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发现广大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 农民进城务工的现状:不容乐观 进城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

2、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大的 58 岁,最小的 17 岁,以 1740 岁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64,其中 20 岁以下的占24.25,2140 岁的占 39.75,41 岁以上的仅占 14。总体看进城务工妇女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文化占49.75,其次是小学文化占 22 ,高中的占 23.25,而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 2.5。由于进城务工妇女的文化不高,决定了多数人员从事的是非脑力劳动,大多是脏、苦、累的工作,而且每天的工作时间长,有的一天工作 14 个小2 / 11时。在进城务工妇女从业的领域看,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占38.75,多数是做迎宾、洗碗、择菜、端盘子、抹桌子 等活,只有极少数担

3、任部门主管;其次是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环卫、其他工种分别占调查人员的 6.75,4.5,3.5,6 。少数进城务工妇女反映找工作时受到歧视,有的招工者看到农民穿着破旧,认为他们是“农二姐” ,低人一等。进城务工妇女的生活质量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女农民工缺乏技能,多数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按天计酬,有的按月计酬,还有的计件。按天和计件计酬的往往干不满 30 天,有时老板还拖欠工资。因而他们的收入较低,工资待遇也不高。大多数女农民工反映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工资” 。据调查,进城务工妇女最低工资如保姆每月只有 150 元,收入最高的如自己学到技术开店当老板的有 2500 元,仅占 3

4、.25;女农民工依然是低收入阶层,其中 300 元以下占 16.5, 301500 元的 58.5;5011000 的占 17.5;1001 2000 元的仅占4.25。因此,女农民工除去房租、生活费、交通费、医药费、日常零用等必须费用后兜里的钱所剩无几,大多数进城务工妇女的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寄钱回家。这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从调查结果来看,3 / 11知道与女农民进城务工紧密相关的 8 种主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平均只有 16.12 。其中有 61.75的知道劳动法 ,知道工会法的占 17.25,最低工资规定18.25,知道关于切实做

5、好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的通知 、 2003 2016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 、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 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公布的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 14 条具体意见的分别仅占 10.25、5.75、 3.5、5.75、7 .25。在问到“在遇到困难时,你会向谁求助?”回答“劳动部门”的占 44.5,回答“工会”的 11.5,回答“司法部门”的18,而回答“同乡好友” 、 “老板” 、 “新闻媒体”的分别占 30.25、16.5、10.7 5。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匮乏,他们不了解法学知识,不懂得法律

6、程序,不知晓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因而也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环境有所改善,文明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调查,进城务工妇女普遍认为政府和社会比较重视、支持农民进城务工,认为进城务工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较以住有较大的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进城务工的方针、政策、规定满意的占 29、基本满意 54.5、不满意 16.5。对4 / 11“进城务工后,你最大的收获”回答挣钱多了的占 36、生活状况改善的 45.75 、回家乡有面子的 8、子女受教育的 11.75、有前途的 16、其他的 17.75。对“你的生活环境的总体评价”回答满意的占

7、 15、一般的 69.25、不满意的 15.75。对妇联组织最大的要求是:希望今后应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及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随着进城务工妇女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增长,他们的文明意识逐步提高。调查结果表明,“你能够遵守哪些城市文明规范?”回答能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有 57.5、不乱丢废弃物的 56、不违反交通规则的 62.5、不损坏公物的 60.25、不乱涂乱花乱贴的57.25。二、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的问题:急待重视进城务工妇女作为一个在城乡之间流动的特别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进城务工中由于自身的素质不高和城市竞争的激烈,其生存环境堪忧。就业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不畅。通过调查了解,通

8、过新闻媒体获得用工主要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素质要求和招工时间等信息的进城务工人员很少,由于信息发布的时间晚、用工单位和工种信息不明确等原因,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劳务信息的作用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大部分进城务工妇女对目前的一些劳务中介机构缺乏信任,认为收取的费用太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出5 / 11了问题不容易解决。据统计,80%左右外出务工妇女主要靠亲戚朋友和老乡介绍带出。企业如需要新工人,往往委托资深员工介绍一些老乡。在被调查的进城务工妇女中,只有少部分人从当地县乡政府和劳动部门获得外出就业信息,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发布用工信息和外出务工人员获得信息的渠道尚未有效对接。进城务工妇女素质还不能适应城市发

9、展需要。从调查来看,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 40、 “形势政策教育”的 10.25、 “思想道德教育”的 32.5 、 “法律和法规知识教育”的 26.5、 “科技文化知识”的 30.25,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主要是电视和报刊杂志,分别占66、46,集体学习、广播、亲友和同乡聊天、互联网、板报宣传栏、其他的分别占 5.75、 12.5、24、11 .5、9、9.75。进城务工妇女渴望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很高,有 54.25的务工妇女希望得到职业技能培训、21.75 的务工妇女希望得到文明意识和道德规范教育、37 .25的务工妇女希望得到政策法规和法律知识的培训。他们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多挣点

10、钱、增长见识和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分别占 48.25、29.5和 29.75。有些进城务工妇女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但离用工单位的要求较远,而且绝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进城务工 妇女权益受侵害现象较为普遍。一是找工作6 / 11时容易被欺骗。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不少非法职介机构和加工厂利用他们迫切要找工作的心理,通过假招工骗取钱财,并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受骗者难以投诉。在访谈中就发现有人在职介所的门外游说进城务工人员,非法收取介绍费。二是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缺乏,超时疲劳工作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用工单位与进城务工人员之间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十分普遍,发生劳务

11、纠纷时,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四是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周转等因素,拖欠时间从 1 个月到 5 个月的较多,有的甚至一年多。五是少数企业的老板和管理人员对进城务工妇女有谩骂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管理和保障各种配套措施滞后。进城务工妇女虽然进了城,但是由于城市对他们的管理和保障措施没有跟上,许多输入地对他们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重收费轻管理,没有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居民的管理范围。很多证照办理起来手续繁琐,收费名目繁多,有关单位的一些工作人员态度不好。而且各种证件背后并没有真正享有相应的服务和权利。此外,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中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如就业

12、的行业和 工种、子女基础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并不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7 / 11二、 解决女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迫在眉睫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 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务工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尽快制定配套的公共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协调与引导,督促有关部门打破城乡壁垒,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配套政策,完善各种调节措施和手段 。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13、。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城镇转移,引导这支庞大的人力资源大军在城市创业、发展。要按照法定住所与户籍登记一致的原则,以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 源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有一定自由迁徙权的户籍法律制度。应简化进城务工人员各种证件的办理手续,把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多证合一,信息共享”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 的合作,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学历、就业经历、奖惩情况、刑事违法记录等方面的证明材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广泛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按照“国家拿一8 / 11点、企业出一

14、点、个人缴一 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培育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权利,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劳动力市场素质准入制度。推广劳务定向输出,建立地区间劳动关系稳定、组织化程度高、管理服务到位的定向劳务协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更好地创业发展。拓宽就业信

15、息发布渠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多方开辟渠道,为进城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广开就业门路。要及时、准确地发布重点输出和输入地区的劳务信息,介绍国家相关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减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和徒劳往返。劳务中介机构的信息服务工作应尽可能前移,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车站、超市以及输出地,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要拓展工作范围,由单纯的劳务介绍,扩展为集临时档案管理站、维护权益联系点、进城务工人员俱9 / 11乐部、培训学校“四位一体”的“进城务工青年之家” 。强化文明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大有组织的分

16、行业培训,在做好输入地企业培训和社区培训的基础上,按照“以需定供、订单培训”的方式,将培训工作拓展、前移至输出地,由输出地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基本文明素养和对口就业技能培训。扶持进城务工人员创业发展。有关部门应共同为进城务工人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设立“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园”等方式,在小额资金信贷、土地批租、手续审批、减免税费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方便,并在协调和开拓产品市场等方面做好帮扶工作,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打工文化。通过提供价格低廉,品位较高的文化服务和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式 ,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改变进城务工群体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通过设立“打工文学奖”、开展打工族歌曲征集、拍摄反映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生活和情感的影视作品等形式,发掘和弘扬他们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