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757058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莱芜市论文旅游产业发展论文:从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分析看莱芜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摘 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得出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进而提出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莱芜市 旅游产业发展 对策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析按照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方法,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宏观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 5 大指标。这 5 大指标中前 3 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的收益及构成状况,后 2 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产业的规模状况。透过各市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晰窥见我省

2、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各市所处的位置。1.从旅游总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场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我国目前反映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 年山东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均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的差异,导致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发生变化。位次上升的有潍坊、枣庄、东营 3 个市(区)。潍坊旅游业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继 2007 年超过淄博之后继续发力,2008 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148.5 亿元,又一举超越临沂,占山东省各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第六位;枣庄超过日照由第12 位上升为第 11 位;东

3、营超过德州由第 15 位上升为第 14位。泰安、临沂、聊城、滨州等 4 个地市位次下降。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德州、菏泽、莱芜等 10 个地市位次保持不动。潍坊、淄博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分别以 148.5 亿元、127.1 亿元跻身于过百亿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地市由上年的 7 个增加到 9 个。济南、烟台双双率先突破旅游总收入 200 亿元。2.从旅游总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2008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 21.2%,东营增长 39.7%,超过全省 18.5 个百分点,名列各地市第一。

4、增幅超过 30%以上的地市还有潍坊、德州、菏泽、泰安、临沂、淄博等 6 个地市。莱芜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 24.9%,在全省居第 10 位。3.从国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基本由国内旅游收入决定。2008 年国内旅游收入前 10 名地市名单,除潍坊、临沂在排序上略有变化外,与全省旅游总收入前 10 名地市名单是一样的。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基本决定了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莱芜市国内旅游收入 13.0 亿元,排全省第17 位,与莱芜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排序一样。4.从国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 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 4 名的地

5、市,除泰安外,其他 3 个地市均属沿海地区,其中超过 1 亿美元的有 3 个地市,依次为青岛、烟台、威海;超过 5000 万美元的有 4个地市,依次为泰安、济南、潍坊、济宁;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有 4 个地市,依次为淄博、日照、临沂、东营;超过500 万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滨州 3 个地市。青岛以 50045.4万美元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5.从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间竞争更趋激烈。2008 年青岛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 3389.5 万人次,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 3000 万人次的地市,超过 2000 万人次的有烟台、济南、济宁、临沂 4 个地市。烟台、济南 2

6、个地市都在 2300 万人次的水平;潍坊、泰安 2 个地市都在1800 万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间竞争将更趋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难预料。6.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2008 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 6 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泰安、济南,共接待入境游客 199.29 万人次,占当年全省入境游客的 78.5%。青岛是目前唯一一个年接待超过 50 万人次的省份,达到 80.13 万人次,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龙头,比第二名烟台多出 44.92 万人次。二、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地位分析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

7、领导下,全市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 年莱芜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2008 年又实现旅游总收入 13.1 亿元,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征途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莱芜仍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1.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8 年莱芜莱芜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总收入 13.0 亿元,列全省第 17位,同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 359 元,列全省第 17 位。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超过 750 元的地市有青岛(1137.3 元)、威海(940.7

8、 元)、烟台(894.7 元)、济南(890.3 元) 、潍坊(768.2 元)、淄博 (751.2 元) 6 个地市。莱芜市的国内旅游人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旅游发达城市,而且明显低于枣庄(588.9 元) 、日照(541.8 元) 、聊城(526.8 元) 、德州(436.9 元)等市。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8 年莱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 0.89%,列全省第 15 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国内外游客自由总量的 0.05%,列全省 17 位。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全省有 3 个地市比重超过 5%,其中青岛占 8.13%,排全省第一,烟台7.

9、98%、威海 5.91%、泰安 4.53%、日照 3.71%、东营3.6%、潍坊 3.26%,分别比莱芜高7.09、5.02、3.64、2.82、2.71、2.37 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比重,青岛占 2.36%,列第一,随后威海 1.82%、烟台 1.48%、日照1.03%,分别比莱芜高出 2.31、1.77、1.43、0.98 个百分点。3.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08 年莱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 gdp 的比重为 2.9%,列全省第 12 位,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 11.0%,列全省第 12 位。同年,日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 gdp 的比重为 10.6

10、%,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 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莱芜高 7.7和 19.2 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莱芜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市差距很大。三、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旅游已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研究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把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消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1.立足优势,宣传打造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优势:莱芜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保存较

11、好、比秦代长城还早 400 多年的齐长城;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遗址;有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有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锡雕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以及莱芜地域文化滋养而成的艺术奇葩“莱芜梆子”和民间舞蹈精粹花鼓锣子。地理位置优势: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西靠著名泰山,紧邻孔子故里曲阜,处在山东沿海和内陆的结合部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相邻 800 公里范围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威海等大中城市 20 多个,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被誉为“绿色钢城”和“鲁中明珠” 。 交通区位优势:境内 2 条铁路与京沪、

12、胶济铁路相连,有泰莱、博莱、莱新 3 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全市公路密度达80 公里平方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贯通莱芜,使莱芜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 ,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乘车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 40 分钟,到青岛港两个多小时,到日照港两个多小时,成为速达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莱芜市应立足优势,搞好山水风光、生态及乡村民俗、历史文化、革命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促销、媒体促销、节庆促销、网络促销等手段,宣传打造莱芜旅游的特色品牌。2.突出开发重点,加快景区建设步伐“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这个重点, “坚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发大布局培养大产业” 。重点开发北

13、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形成两带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闲度假胜地” 、“山水生态乐园”和“济南的后花园”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景观设施、服务设施三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高景观质量和服务水平。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区域联合。近年来,莱芜在区域联合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传层面,下一步莱芜应在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旅游区域联合,形成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为腹地、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市内区域联合。进一步深化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南部生态旅游带、

14、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联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与周边省市的联合。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市与莱芜地缘相连,交通便捷,资源互补,旅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推进与国内重点客源地的联合。莱芜接待的国内游客,山东地区占48.11%,江苏占 5.62%,北京占 5.06%,河北占 4.62%。这四个地区占莱芜市外国内游客总量的 60%以上。四是推进国际旅游合作。莱芜接待韩国、日本、美国游客人数,占全省入境外国人的 76.75%。因此,应重点加大对东北亚各国特别是韩、日两大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时积极开拓英美、新马远程市场的合作。4.在继续扩大团队旅游的同时,

15、应当大力开拓自助散客市场。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出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自助散客具有数量大、消费高的特点,面对新的市场态势,莱芜应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的发展模式,转到既扩大团队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场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联网,为广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务” ,实现“障碍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设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5.在扩大白天旅游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快开发夜间旅游消费。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属于全天产出型,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间,是旅游产业产出的重要时段。但莱芜旅游尚处于“白天看庙,黑天睡觉”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的黄金产出时间被大量闲置和白白浪费了,这是旅游人均消费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莱芜市应丰富活跃夜间旅游消费,着力开发夜间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演艺、风味餐饮、康体健身、茶艺酒吧、休闲购物等。参考文献:1 2009 山东省统计年鉴.2 2008 山东省统计年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