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7555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练习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吟啸矜持子衿岑寂B料峭 俊俏 讥诮 悄寂C杆菌 轩窗 旰食 坩埚D点缀 辍学 掇拾 啜泣答案 项分别读 n、n、n;A 项 项分别读 项分别读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D何妨吟啸且徐行 且:连词,表递进答案并列。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

2、、既富于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答案苏东坡的儒雅和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5文学常识填空。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

3、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4)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2)上片运用多种

4、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答案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词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答案最后三小句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回荡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 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

5、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 渐漫漫。雪沫乳花 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注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清洛:今安徽洛河。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的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

6、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 ,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答案C(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答案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

7、给人以动感。(3)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饮食的清淡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 “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名。(2)词的上阕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开放性题目,只要

8、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示例: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及近:远景(“林断” 、 “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 、 “乱蝉” 、 “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边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山、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 “明” 、 “隐” ,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 、 “翻空白鸟” ,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

9、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了荷花散发的淡淡清香。(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趁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气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清爽的一天。其实从“又” 、 “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暮春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 。

10、我思君处君思我。注 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去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案“点”或“破” ;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案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三、体验高考11(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

11、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 登城写的是 ,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濛 濛 细 雨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

12、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 。 “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所在的小城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在微雨后的丰姿妙境!望湖楼晚景中的望湖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斜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 “雨过潮平” “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12(

13、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上片描写“莺语” “草色” “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

14、情感)。(意思答对即可。)解析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 ,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13(20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 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

15、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 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 、 “休对” 、 “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 “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解析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