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755144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等生物新材料的发展。提高赖氨酸、谷氨酸等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传统工业的应用。建设年产10万吨级聚乳酸、20万吨级完全降解材料生产示范工程,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基产品的工业化应用。(三)航空航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按照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要求,推进飞机、卫星和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化发展,加速建立航空航天产业的市场开发、科研生产和服务体系。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坚持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民机产业。加速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推进国产支线飞

2、机系列化和产业化,统筹发展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浮空器,实现国产不同座级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的批量生产,积极扩大出口。加快建设空客A320系列飞机组装生产线。启动大型飞机研制,在大型飞机设计、制造、试验、适航认证等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新进展。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以增强民用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积极推进航电系统、机载设备、配套零部件产业化和规模化,扩大国际航空工业转包生产和风险合作,鼓励飞机维修改装业务发展,提高空中管制设备的产业化能力,积极开展新一代航空运输服务装备和系统的研发制造。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基地,初步建立我国

3、航空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卫星研发制造水平。以应用为主导,大力提升高可靠、长寿命、高性能、大容量卫星研发能力。加快新一代广播和通信卫星研制。突破兼容系统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发展导航定位应用卫星系统。实现气象、海洋、资源、减灾与环境等遥感卫星和低成本、多功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系列化生产。加快卫星载荷的研制,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大力促进整星出口。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着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坚持天地统筹,充分利用空间卫星资源,整合完善地面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构建和完善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定位和遥感三大卫星应用体系,积极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采用遥感卫星技术,加强土地资源、矿产

4、资源、农作物和森林覆盖、生物质资源等的监测和评估,深化在城市规划、灾害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提高卫星数据加工处理及服务能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对地观测业务系统。加速卫星定位导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整合和开发通信卫星资源,积极发展卫星直播业务。(四)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提升电子信息材料水平。坚持自主发展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按照重点突破、提升水平、扩大规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电子

5、信息材料的本地化配套体系。大力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所需的多晶硅材料、单晶硅材料、硅及锗硅的外延材料和封装材料,加快发展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支持半导体激光器材料、激光晶体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传感材料、绿色电池用关键原材料等的发展。 加快航空航天材料研制。按照航空航天产品轻量化、高性能、安全性的要求,重点研制轻质高强金属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推进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扩大能源材料生产。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发展太阳能电池用高纯硅材料、燃料

6、电池新型催化剂和电解质膜、储氢材料、核燃料元件和核反应堆耐中子辐射材料、大型发电设备专用材料等,初步形成我国自主的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五)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加强国际通信网络建设。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骨干和驻地网络,提高网络承载和传输能力,引导IPv4向

7、IPv6过渡。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络。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业务融合、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增强电信服务能力。改善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推动电信业发展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创新电信业务,增加服务价值,提高服务质量。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适用、方便的农村通信服务。2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0亿户。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按照需求主导、

8、深化应用、安全可控和实用高效的要求,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交易与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健全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20*年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超过25%,行政许可业务

9、在线处理的比例超过50%。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满足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内容产业。重点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培育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推动传统媒体拓展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丰富和开发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积极向海外推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内容产品。依法保护数字内容产品的知识产权。亿元规模的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技术服务业。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扶持技术中介机构,促进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改善服

10、务设施和手段。推进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构建跨地区、多层次、布局合理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交流的网络化,鼓励和扶持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实现技术服务业的有序快速发展。(六)新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新一代核能、氢能等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政策扶持和投资导向,重点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成套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推进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和产业化,开展大型风电机组的商业示范。进一步推动高热效率和光

11、电转换效率的新型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发电。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的技术和装备,扩大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先进核能。按照核电发展的总体要求,建立核电设计、制造、建设的标准体系,开发核电关键技术,研制成套技术装备。加强对大型先进压水堆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发和掌握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及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探索和开发第四代核能技术,进一步完善高温气冷堆集成设计技术,建设示范工程。掌握快堆基本技术,建成实验快堆。积极发展氢能。以氢能燃料电池为重点,大力开发大规模制氢和储氢、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展产业化

12、示范,推动氢能燃料电池在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七)海洋产业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关系到维护国家海洋领土完整与安全。加快发展海洋技术,积极培育海洋产业,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发展。 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和筛选,开展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鉴定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基因;以优质高效抗逆为目标,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一批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促进海洋农业高效开发利用,培育一批海洋生物企业。加快发展深海资源产业。制订大洋与海底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大力发展深海技术,支持深海资源勘探

13、、开采重大技术装备开发和高精度海底探测技术开发,逐步完善深海技术装备体系,加快热液硫化物、富钴结壳矿、天然气水合物等国际海底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国家深海技术基地,为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重点开发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海水预处理技术、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装备,支持热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及关键材料开发与产业化,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

14、落后的生产和管理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开发并推广现代种业生产技术、农业节水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预防控制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设施生产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特种资源高效生产与健康养殖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农业新型装备生产技术、农产品转化升值技术等,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节能降耗。围绕“十一五”节能目标

15、,加快研发和应用重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能源资源浪费,缓解能源资源压力。着力推广应用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单项节能改造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节能型的生产工艺、高性能用能设备、可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材料,以及节约能源、提高用能效率的管理技术。建设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围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污染减排指标,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大力提升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能力。重点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

16、利用与安全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开发大型环保装备和仪器设备,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设环保产业国家工程中心,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环保高技术企业。积极推进产业信息化。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培育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着力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促进生产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新型金融和信用服务体系,开发商业、旅游等服务业信息资源,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