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材料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7529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 明 文 阅 读 训 练朱家埠中学九年级语文组题型感受阅读选文茶马古道 ,完成 1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 ,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 ,即先有“互市” ,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 。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 ,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

2、种情况下,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

3、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到了清代, “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 “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

4、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_ 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_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 _4. 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_考点梳理综观近几年中考涉及说明文的试题,其考查热点包括以下内容: 意、段意; 清结构特点; 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学性特点; 握科学精神; 题指津做好说明文的阅读,首先掌握说明文

5、阅读的相关知识,如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九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说明文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分说、总结、过渡、照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其次要从整体着眼,准确抓住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了解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探寻文段的组合规律,概括文段内容。最后还要结合文段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推理、印证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表达。实战演练三峡博物馆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 32米,总建筑面积为 4万多平方

6、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 23225平方米,有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

7、流的“远古巴渝”;反映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 9米、高 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8、”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 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 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7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

9、的? 答: 8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9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10请从选文第、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11有关部门

10、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 字以内。(4 分)热心的海葵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

11、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 。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

12、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这样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 。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选自走近科学)1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1) (2) (3) (4) (5) 13说说海葵的“热心”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