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岳阳楼记》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75085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岳阳楼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6《岳阳楼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6《岳阳楼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6《岳阳楼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6《岳阳楼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6《岳阳楼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岳阳楼记》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阳楼记范仲淹目的要求: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 观点。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 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 义和虚 词的用法。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

2、观点。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 ”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 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 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 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教具准备:U 盘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 谪( ) 属(同“ 嘱”) 霪( )霏( ) 樯() 楫()冥( ) 谗( ) 偕()(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登/斯楼也。 3 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 难语句;(2)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 共分三个部分。 二、导入新课:1、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 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 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 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

4、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 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 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 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

5、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 记胜, 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 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 这 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 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 民之心不改的痴情。3、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鲁肃的阅兵台。唐朝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 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 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

6、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 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 义划分,不要 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 句之间,要有稍 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 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 俱”,全,都。增其旧制:制

7、,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 嘱”,嘱咐。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 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 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3、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 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8、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 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 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 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 里聚会,他 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4、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

9、连绵 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5、请学生翻译第 4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 起”“动 ”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

10、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 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 风。6、请学生翻译第 5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为,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

11、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 乐之后才乐” 吧。先,在之前。后,在 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 与谁归”。归,归依。四、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 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 由。 第二部分(24 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 “览

12、物之情”。 第一层(2 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问。 第二层(34 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 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 25 自然段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 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 汤汤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背诵二、研讨课文:1、朗诵全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 归纳段意。全文共 6

13、 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 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 “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 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 段):写“迁客骚人”的“ 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 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 段):点明作“记” 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 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

14、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4、提问: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 长江”,如果把“衔”改为“ 连”,把 “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 “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 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 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 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

15、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 “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 转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 的“ 览物之情”。7、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 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 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 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和“ 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

16、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 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 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 ,突出全文的主旨。10、提问:“古仁人之心 ”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提问:“古仁人 ”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 :“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12、提问:“进”指什么?“退” 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 指“ 居庙堂之高 ”,在朝廷上做官;“ 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13、提问:“微斯人 ”的“斯人” 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