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74796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恶性肝肿瘤的CT与MRI诊断—附45例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儿恶性肝肿瘤的 CT 与 MRI 诊断附 45 例分析【摘要 】 目的 探讨小儿恶性肝肿瘤的 CT 与 MRI 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45 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肝肿瘤的 CT 与MRI 表现。男 24 例,女 21 例,年龄最小 37 天,最大 14 岁,平均年龄 2.3 岁。28 例行 CT 检查,17 例行 MRI 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平扫与增强。结果 45 例中,肝母细胞瘤 31 例(68.8%) 、肝细胞癌 4 例(8.8%)、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3 例(6.6%)、肝胆系横纹肌肉瘤 3 例(6.6%) 、肝淋巴瘤 2 例(4.4% )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2 例(4.

2、4%) 。瘤体位于肝右叶 25 例,左叶 8 例,同时累及 2 叶以上 12 例;单发肝肿块 37 例,多发结节 6 例,瘤体内钙化 17 例,假包膜 18 例,瘤体密度不均,强化不一,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组织(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除外) 。结论 CT 与 MRI 检查可准确显示恶性肝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影像特点及转移情况,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恶性肝肿瘤 儿童 断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0 引言2小儿恶性肝肿瘤在临床并非少见, 是小儿常见的腹部肿瘤之一,其中以肝母细胞瘤最多, 居小儿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首位(占5156 )13 。

3、恶性肝肿瘤种类较多, 如肝细胞癌、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肝胆系横纹肌肉瘤、 肝淋巴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等。 为提高对其 CT 与 MRI 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现将我院45 例小儿恶性肝肿瘤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 1995 年 10 月2005 年 5 月经 CT 与 MRI 检查,并有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小儿恶性肝肿瘤 45 例。男 24 例,女 21 例,年龄最小 37 天,最大 14 岁,平均年龄 2 岁3 个月。其中肝母细胞瘤 31 例(68.8%) 、肝细胞癌 4 例(8.8%)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3 例(6.6%)、肝胆系横纹肌肉瘤 3 例(6.

4、6%) 、肝淋巴瘤 2 例(4.4%)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2 例(4.4%) 。临床上表现为:腹部包块 43 例(95.5%) 、黄疸 9 例(20%) 、贫血 41例(91.1%) 、发热 23 例(51.1%) ,低热为主。全部病例术前行CT 和/ 或 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设备采用 GE Hispeed 螺旋 CT 机及 HITACHI AIRIS II 0.3T 磁共振装置。 结果3 肝母细胞瘤 31 例,CT 19 例, MRI 12 例,两者均做者9 例。肝右叶 21 例,左叶 7 例, 2 叶以上 3 例;巨块型 28 例,多发结节型 2 例,囊变型 1 例,瘤体直径最小

5、4.5cm,最大14.2cm;CT 平扫瘤体表现为较大圆形、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见图 1a、b。MRI 瘤体表现为长 T1 长 T2 混杂信号,T2WI呈“石榴样”改变,见图 2。假包膜 CT 显示 16 例,MRI 显示 9 例;瘤体钙化 17 例;瘤内低密度坏死及囊变 23 例;出血 2 例;增强扫描,瘤体均呈不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坏死和囊变区均不强化;包膜呈线样强化 23 例。侵犯肝门静脉右支 17 例,左支 4 例。 2 肝细胞癌 4 例,CT 3 例,肝右叶 1 例,左叶 1 例,2 叶以上 1 例,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见图 3a、b;MRI 1 例,呈长 T1长 T

6、2 混杂信号。4 例中,巨块型 2 例,弥漫型 2 例,瘤体直径最小 2.3cm,最大 7.4cm;1 例瘤内有高密度出血灶,2 例见大片坏死。增强扫描,本组瘤体均呈不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肝门静脉右支侵犯 3 例,左支 1 例。下腔静脉内瘤栓 1 例。 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3 例,2 例 CT 为肝右叶囊性成分为主的大囊实性低、等混杂密度肿块,直径分别为 11.5cm 及13cm,边界清晰,有假包膜,无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强化,囊内无强化,见图 4。 1 例 MRI 为不规则形实性成分为主肿块,瘤4体直径 7cm,边缘有多个小囊。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 4 肝胆系横纹肌肉瘤

7、3 例,2 例 CT 平扫,肝门区,沿肝内胆管走行软组织密度阴影,肝内胆管扩张,见图 5;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1 例 MRI 肝门区实性肿块,沿胆管及门脉走行,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见图 6a、b;MRI 增强扫描病灶呈向心性强化。彩超提示病灶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肝功检查:ALT 220u/L, ALP 512u/L TBIL 122.5mol/L,DBIL 78.7mol/L,提示胆管梗阻。 5 肝非霍奇金淋巴瘤 2 例,CT 平扫,表现为肝内 2 个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其内不强化,门静脉右支穿入其内,见图 7a,b。1 例行 MRI 表现为肝内 T1

8、低信号、T2 略高信号单结节图 1a、b 肝母细胞瘤 CT 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圆形、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瘤体内大量条片状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呈不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坏死和囊变区均不强化图 2 肝母细胞瘤 MRI 检查,瘤体在 T2WI 上表现为“石榴样”改变,包膜呈线样低信号,瘤间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5图 3a、b 肝细胞癌 CT 平扫肝右叶内见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未见假包膜及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肝门静脉受累图 4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CT 增强扫描表现肝右叶内为大的囊性低密度肿块,囊壁见实性结节,囊内结构无明显强化,囊壁实性

9、结节强化图 5 肝胆横纹肌肉瘤 CT 增强扫描,肝门区见沿肝内胆管走行软组织密度块影堵塞,边界清楚,肝内胆管扩张;瘤体稍有不均匀强化图 6a、b 肝胆横纹肌肉瘤 MRI 检查,T1WI 见肝门区有一实性肿块,沿胆管及门脉走行,肝内胆管扩张;T2WI 上见胆总管周围壁增厚、管腔明显扩张,胆囊扩大图 7a、b 肝淋巴瘤 CT 增强扫描,肝内见 2 个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边缘轻度强化,其内不强化。门静脉右支穿入其内图 8a、b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CT 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类圆形低、等混合密度肿块,右侧有一高密度灶;增强扫描,瘤体自边缘逐渐向心性强化,延迟没有填满,内侧边界模糊6灶, GDDTPA

10、动态增强不强化,实质期仍为低信号,边界清楚。 6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2 例,1 例 CT 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类圆形低、等混合密度肿块,右侧有一高密度灶;增强扫描,自边缘逐渐向心性强化,延迟没填满,见图 8a,b;1 例 MRI 表现肝内长 T1 长 T2 信号较大肿块,增强扫描早期边缘强化,延迟逐渐向中心填充,但未能填满,其胸部 CT 提示肺有结节状转移灶。 讨论 肝母细胞瘤 是小儿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早期未成熟的肝胚细胞,约占所有肝原发性肿瘤的2545 ,居首位。肝母细胞瘤 11 号染色体常有 11P15.5 杂合子丢失,故易发生先天性发育异常和胚胎性肿瘤13 。与性激

11、素关系密切,可致儿童性早熟4。本病从胚胎期至发病需 2 年时间,故发病通常在 13 岁。组织学上,多数学者将其分为 2 种类型13 :纯上皮型和混合型。病理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囊肿型,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其中巨块型最常见13 ,本组有 28 例。7本病好发于婴幼儿,3 岁以前占 90,5 岁以上少见。主要以无痛性上腹肿块就诊。90%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明显增高。10%20%病例转移至肺、肝门、脑和骨。2 年生存率为 65%,也有自愈报道5。本组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13 ,在 CT 及 MRI 上有如下特点:(1) CT 上瘤体为大圆形、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

12、楚,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点。 “十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跨叶多、瘤体呈圆形多、实性多、假包膜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本组达 51以上) ; “一低”即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实质;“一少”即肝硬变少。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2)MRI 上瘤体为长 T1 长 T2 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 呈“石榴样”改变,为多个细小高信号囊状影,其间有低或等信号纤维间隔。有出血或脂肪成分时,T1WI 局部为高信号3,6, MRI 对钙化显示不如 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早期强化,40有周边晕环强化。 肝细胞癌 较少见,常发生在 5 岁以上小儿,以 59 岁和

13、 1115 岁为多,最小年龄可为出生 1 天的新生儿7。目前研究发现,小儿肝癌患者有 HBsAg 及肝癌家族聚集的現象6,患儿 HBsAg 的阳性率是 100,与成人相比其组织学表现相8同,但肝硬化少。与肝母细胞瘤相比,瘤体形态多不规则、假包膜少、出血坏死多、钙化少(25%)8。在年长儿,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和青年一样,以纤维板层型较多,预后较好。CT 最能反映肝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常分为 4 型:巨块型、结节型、巨块结节型(混合型) 及弥漫型。CT 平扫绝大多数肝癌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块,浸润生长,无包膜,灶内坏死、囊变或脂肪变性时密度更低。本组 4 例均表现这个特点。膨胀生长型,不论结节或巨块,

14、边界均清晰,大部分有纤维组织假包膜存在,CT 表现为肿瘤周围一圈低密度的环影(即晕环征) ,厚度可从数毫米至 1cm 不等,有时与肝母细胞瘤不易区分。增强扫描,大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MRI 上瘤体表现为长 T1 长 T2 信号或混杂信号,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侵蚀及瘤栓显示较 CT 清楚。纤维板层型肝癌,瘤体中央有纤维瘢痕是一特点,MRI 显示较好,但注意与肝血管瘤、FNH 鉴别,后两者亦有这个征象9。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来源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由肝良性错构瘤转化而来的,占儿童恶性肝肿瘤的第 3 位。大多在610 岁发病,绝大多数(90%)小于 15 岁2,10,11。临床表

15、现无特异性, AFP 阴性。存活期为一年左右。该肿瘤为较大的囊实性9球形肿块,囊实性成分的多少,可能与瘤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CT 平扫,肿瘤有两种表现:以囊性成分为主者,单囊直径在720cm 左右,有假包膜,实性部分在瘤体边缘,囊内出血时呈高密度,本组 2 例表现与此一致;多囊者,瘤内有多个分隔,其内有多个小囊,囊内呈水样或稍高密度。以实性成分为主者,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块,其内见多个小囊。增强扫描,上述两类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均有强化,囊内结构无强化12。MRI 检查,T1WI 瘤体为混杂低信号,局部出血可含高信号灶。T2WI 为高信号,其内分隔呈低信号13。本病主要与肝囊性间叶错构瘤鉴别,后者

16、为多房囊性,无实性部分,这是主要鉴别点。34 肝胆横纹肌肉瘤 本病可发生在腹膜后或腹腔内,以 26岁多见,发病高峰是 4 岁。本病较多发生在肝胆系, 50%以上发生在肝外胆管,多为胚胎型或葡萄状型1,2,14。常沿胆总管黏膜下层生长,向上累及肝内左右肝管,本组 2 例均表现如此。向下生长者可扩展到十二指肠壶腹部并可侵袭周围组织和器官。临床上肝外胆管者表现阻塞性黄疸,肝内胆管者,则以腹痛、肿大、腹部包块就诊。AFP 阴性。10CT 平扫,肿瘤位于肝门或肝内,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低于正常肝实质,可能与含有大量黏液组织有关,偶见囊变,钙化罕见。增强扫描,肿块不强化,或呈不均匀强化。肿瘤位于肝外胆管者,胆管扩张,直径可达 5cm 以上;肿瘤位于胆管内者,可形成不规则形息肉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胆液衬托呈“环征” ,边界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