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720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2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专题二十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 “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

2、,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主张无为,

3、“致虚极,守静笃” ,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 “坐忘” ,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 。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 ,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 ,所不同的是, “道以柔退守” ,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 ,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

4、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 “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 , “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 ”这种比附和分割,显然是为推行其纲常政治服务的。这样一来, “阳刚文化”就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以男人为阳,以女人为阴,已然意味着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以“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 ,则使绝大多数男人也被划入阴柔的行列,男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妇女

5、在家庭中同样的境地。可见,将“阳”归于“在上者” ,将“阴”归于“在下者” ,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 ,就无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人人都有“阴阳”两面,对下对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在下者”终究是绝大多数人,要求他们处“阴”境而尚“柔”道,就会压抑多数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 ,保持谦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各种强制和教化推行这样的“抱阴守雌”文化,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阳刚之气,造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使“阴柔文化”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姿态。 (节选自 201

6、2 年 6 月 15 日北京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阳刚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C.“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开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种风格。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阴柔文化”走上了主导地位。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阳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柔文化”的代表之一。主张“尚柔” 。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3根据文意,说说“阳刚文化”与“阴柔文化”分别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_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文章说, “阳刚文化” “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

7、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 。你理解的“阳刚文化”的内涵有哪些?请古今各举一例,说说你对文章该观点的理解。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以史为鉴与以史为乐周黎明严格说,一般的历史片,历史是手段,戏剧才是目标,再忠于史实的电影人也不必成为历史学家,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好。电影人跟小说家一样,有虚构的权力,但如何使用这个权力却能决定影片的档次。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叠加虚构的爱情故事,强化了观众的感情投入。在这个故事里,历史是为爱情服务的。李仁港的鸿门宴和陆川的王的盛宴讲的是同一个历史故事,前者按照现代观念编撰了很多细节,让故事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吸引年轻人,而

8、后者力图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娱乐性或观赏性的角度,似乎鸿门宴比王的盛宴更胜一筹,而后者更努力于多义性的阐释。正因为所有的历史片、历史剧均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故哪些细节采用史料、哪些采用虚构,能看出创作者的功力。功力不足者,没弄清历史真相便瞎编乱造,难免要弄出一些张冠李戴的事儿来;认真负责的创作者,会先把历史研究透,然后再决定在哪个环节动手术。一九四二中的“二战”背景,尤其是蒋介石在重庆所听的报告,把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进行了压缩,这显然不是编剧没查阅史书,而是剧情需要如此浓缩,若真按照事件的顺序一一呈现,那就需要电视连续剧这种艺术形式了。 勇敢的心对发生在 13 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做了相

9、当大的细节改动,但从本质讲,它体现了当年英雄为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精神,故连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欣然接受了电影的“改造” 。有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只是调整了侧重点,将史料中某些细节加以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迈克尔贝的珍珠港极其详尽地再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过程,未见有大的杜撰,但整体效果如同电子游戏,无数的伤亡却无法引发观众的悲悯。同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二战”的拯救大兵瑞恩 ,也有大段战争场面,但效果截然不同,可谓震撼人心。细究起来,同样是反映战争暴力,前者偏卡通化,后者非常写实,揭露了战争的残忍。对比一九四二中日军飞机轰炸撤退的中国军队及难民那几段,画面略微多了一点,使得观

10、众心理从悲痛愤怒走向麻木;若再多一点,便有娱乐化之嫌了,也有别于影片总体的节制风格。我们拍摄的某些近现代题材的历史片,充满了说教味道,既不好看,亦无深意。近年来,这类影片开始向类型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类型化至少能提高观赏价值,而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 等片除了明星阵容,还有历史辅导教材的功能。但比这更高的境界是写人,通过描写活生生的人,来呈现历史的必然。最好的戏剧,都是人物推动剧情,而不是剧情驱动人物,那些惊天动地的宏大事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的重大题材历史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真正的经典作品必须同时经受时间和地域的考验,不仅过了纪念日依然不会过时,而且要能打动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

11、各类观众。我无意贬低以史为乐的影片,毕竟多数观众进影院是为了消遣。多数情况下,以史为乐的影片要比以史为鉴的影片更加卖座。拍摄一部认真的历史片需要深厚的积累和极大的勇气,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历史片投资较高,若不加入娱乐元素,观众可能敬而远之。因此,电影人往往待功成名就、为片商赚足钱以后,才敢涉足此类项目。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时,均做好了赔钱的心理准备,而冯小刚则明确表示,拍一九四二是他从影的最大心愿,等了 19 年才实现,显然是靠他一路飘红的票房纪录。通俗地说,他们已经输得起了,所以才敢把影片处理得偏“闷” ,不刻意追求娱乐性。一些试图兼顾思想性和娱乐性的历史片,反而两头不讨好,既把历史庸俗化,又没法给足观众乐子。从这个角度,纯粹以史为鉴的影片令人起敬,它们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历史,防止悲剧再现。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节选自 2012 年 12 月 25 日人民日报)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众就会敬而远之。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以史为鉴”的历史片特点的一项是()增强视听刺激。资料由 友情提供。导观众思考历史。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