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71487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西文化比较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西文化比较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西文化比较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西文化比较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三(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三),认识论的反差(一),Contents,体验的心灵奥秘 1. “用心”思维的对象“象” 2. 直观体验的过程 3. 直观体验的价值和局限性 4. 直观体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1. “用心”思维的对象“象”,1)“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韩非子:“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远古时人们依大象骨骼形状想其活时形态,这就是“想象”。“象”并非西方哲学中所谓的“现象”。现象是相对于本质而言的,“象”是通过“用心”思维来确定的,2)人们经常在四个层次上来谈论“象”,第一个层次是物态之象,简称“物象”,包括自然界的天象、气象,各种景物之象

2、,人的面部形象,中医上讲的舌象、声象、脉象,社会生活中的兴旺之象、衰败之象以及风土人情、市井百态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属性之象,它是从各种物态之象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体现,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态属性之象,常称之为各种各样的“气”(喜气,晦气,朝气等等),一是静态属性的“象”,常被称之为各种各样的“性”(中医“八纲”,五行等等),第三个层次是本原之象,亦可称“意象”。反映了各种属性之象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意象”可作多种理解,一为“意向”,一为“意思”,一为“意境”。第四个层次是规律之象,亦可称“道象”。它反映事物的各种本质属性之间的种种必然联系,因而可以作为推断事物

3、发展趋势的根据。如阴阳相互转化之象(太极图),五行相生相克之象等等。,3)“象”的基本思想特征,“象”都是靠直观体验而不是靠逻辑分析把握的。“象”是整体认知的结果。“象”是心与外在世界联系的中介。,2. 直观体验的过程,直观体验:指的是一种不经过逻辑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以直观体验为主要思维方式。直观体验的研究需要在“用心”思维的基础上展开,需要以“心”为认知主体对“象”加以思考。,直观体验的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体验的积累和整理 “取象比类”的突破 立象尽意,得意忘象,3. 直观体验的价值和局限性,1) 价值政治生活领域:直观体验有助于把握为官之道,掌握处理各方面关

4、系的分寸感,进行适当的决策。宗教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修炼都强调直观体验,强调开悟。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更将“顿悟”作为首要的功夫。,日常生活方面:一般民众尤其是妇女,也有很明显的直观体验色彩。直观体验有助于营造一种稳定、和谐、自然的家庭生活,有助于人际之间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科学技术方面:直观体验体现出明显地创造性功能,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学艺术方面:直观体验是主要的修炼方式,也是主要的欣赏方式。如中国的国画并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强调“神似”,即体现一种意境,一种画家自身的生命体验。,2)局限性由于直观体验具有知情意相贯通的特点,而“情”的因素在

5、整合知与意的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合情”常常比“合理”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处理人际矛盾、情感冲突等需要大动感情的事务时,“情”的因素市场冲破理性的堤岸,导致很多非理性的行为。,由于直观体验的定量化程度差,往往从定性角度判断事物的性质和价值,所以很难突破感官能力和常识的局限性,难以发现与感官印象和常识不一致的深刻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直观体验的原创性过程,即通过直观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相对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直观体验的传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从认知角度看,前人的、他人的、自我积累的直观体验成果,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进一步认识的出发点,有时甚至成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这

6、就容易使人们的认识局限在经验层次,养成从众心理。,4. 直观体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要发挥直观体验思维的创造功能,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这就是适应直观体验的认知规律,结合直观体验过程的心理特点,注意不断积累和整理对社会生活的各种体验,提高“取象比类”的能力,增强悟性,避免僵化固执的心态。,我们一方面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追求融会贯通的境界,养成自由想象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接收来自外界的启示,包括与同行的探讨,与外行的讨论,甚至有意阅读与自己的以往观点不同的文献。,推荐阅读书目,毛磊,中西500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9苏才,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新探,沈阳

7、: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亚瑟 亨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8,体验的积累和整理,直观体验的素材首先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人们体验生活时,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地接受尚未作逻辑分析的各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不同的感受状态,作为知情意未加分化的整体认知结果记忆下来。“情”将相关的知与意凝结起来,形成直观体验的基本认识单元。知情意在未分化状态下整合起来,实际上是对世间各层次的“象”的全方位了解。,直观体验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活动,但情感常常在无意识活动中引导思维的取向。“知”包括个人积累的经验性知识、他人传授的体验性

8、知识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本知识或口头知识。“意”包括对他人的意向、学问中的意思和文艺欣赏中的意境的体验。,“取象比类”的突破,“取象比类”,即以“象”说“象”,通过比喻来说明“象”的本质特征,比如古人所谓“上善若水”、“兵形像水”、“练拳如练兵”,等等。“取象比类”是通过适当的比喻,表达对事物的某种“象”,尤其是某种抽象的本质属性的体验和理解,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过程,是不同于西方逻辑分析思维的特殊的抽象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取象比类”是广泛存在的。如黄帝内经讲医理:“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现代汉语中所谓“小草”、“螺丝钉”之类的比喻,也是“取

9、象比类”。但不是所有的比喻都是“取象比类”,比喻可以有夸张的手法,其目的在于表达某种 感情,并不包含一般意义上说明某种“象”的本质属 性或特征的功能,这就不是“取象比类”,如“燕山 雪花大如席”。,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取象比类的结果还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而直观体验的更高层次则表现为对言语的超越,体现为言中之意,言外之意,在无言的体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意象”和“道象”中都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体验这些东西需要以物态之象和属性之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取象比类,但由此获得的经验还是零散的、局部的,要寻求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必须把零散的、局部的经验逐步整合起来,反复比较,才

10、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没有取象比类的过程,就不可能由物象上升到属性之象,再上升到意象和道象,如果没有具体之象作为素材和取象比类的喻体,就不可能对意象有所了解和进一步整合。然而,“得意”和“得道”之后,人们的体验却可以忘却具体之象,因为具体之象此时已凝结成或浓缩进意象和道象之中。老中医看病时不必翻医术抄药方,名将指挥战斗时不必想孙子兵法,因为所有这些习练阶段的作为引导的东西,已完全融入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当中。,“象”都是靠直观体验而不是靠逻辑分析把握的。“象”不能从逻辑上下定义,也不能从逻辑上区分其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形势与内容等诸多对应成分。极度抽象的“象”也有某种感性成分,如阴阳、五行、八卦。非常具体的想也有某种理性成分,即表现出另外某些更为深刻的“象”的意义,表现此象与彼象的内在联系。如中医所说的脉象。,“象”是整体认知的结果这并不是说每一种“象”都是一个整体,而是指每一种“象”都存在于事物不同层次的整体结构之中。需要从整体上来辨认识别“象”,了解“象”与“象”的联系,体会“象”的象征意义。,“象”是心与外在世界联系的中介“象”是“用心”思维的对象,又是“用心”思维的产物。“象”通过直观体验来把握,又通过直观体验来产生。“象”是思维活动中具备“天人合一”特征的事物,是主客体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