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709936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11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学案 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8 分)忠魂一缕枕江流蔡勋建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我没到过那地方,我想象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越过磊石山,沿着汨罗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灵安息的地方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 10 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 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艳阳照射在

2、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 12 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 。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的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 ,后来碑佚。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 ,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

3、放逐之臣。看不到其他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 ,只标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在汨罗山 1 500 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般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展。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

4、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 9 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当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

5、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 。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第 2 页 共 11 页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就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

6、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 )1.细读文 章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想从洞庭湖出发沿汨罗江逆流而上去寻访屈原。 (4 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题干提供了一个信 息:细读文章第一段。抓住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作者追寻屈原足迹的意图。答案 历史的河流是奔腾向前的。汨罗江是流经磊石山汇入洞庭湖的,作者想要逆流而上,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找寻,这样能更近距离地走进历史、走近屈原,从而感受到屈原的精神。2. 读文章中的画线句,简要说说“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中的“异”字所指代的内容。 (4 分

7、)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题意可知,回答该题重在回答“异”字的含义,那么可推敲两处碑文的不同而得出答案。注意要结合屈原的身 世和处境。答案 前一碑文是“楚放臣屈大夫之墓” ,有着对屈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惋惜,饱含着对屈原高尚人格的礼赞。后一碑文是“故楚三闾大夫” ,只是表明了屈原的身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3.品读全文,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4 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文的感情基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

8、烈的景仰之情。答案 文中提到有 12 处疑冢,疑冢前不同的碑文,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屈原的怀念,故而“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 ,每一座疑冢,作者都希望是真坟。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与尊敬。4.简要探究作者在文末写“芰荷蓬勃” “艾蒿” “葳蕤”的意图。 (6 分)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主要方法。作者在文末没有高唱赞歌,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芰荷” “艾蒿” 。结合屈原离骚等作品中“香草” “美人”的自喻,不难看出作者文末写自然景物的真

9、实目的。答案 屈原在他的作品里,时常用香草比喻贤德之人,也常以香草自喻,文末作者写“芰荷” “艾蒿” ,照应了“香草美人”的典故,是对屈原的一种深沉的怀念;作者在此是借物感怀,以“芰荷” “艾蒿”的蓬勃和葳蕤描写自然万物的生机盎然,并以此来表现后人对屈原伟大情操的敬佩之情。 (每点 3 分)第 3 页 共 11 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 (22 分) 辋川尚静朱 茎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烟总是很稠密,但这里却稀疏得忽而就融化在风云之中。点点房屋,筑在岩石之侧,并不容易发现

10、。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司机将我拉入辋川的深处,收了使他满意的钱,兴奋地驾驶着他的三轮车走了。辋川一下子归于沉寂,孤独的我,望着在河床里滚动的白水,竟觉得恐惧,这恐惧没有对象,只是这里的空,这里的无声无息。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风云掠过它高高的枝头,小而圆的叶子将水刷刷地摇落,我看到,那叶子翻动得忽白忽绿,晶莹如迸溅的水花。这样葱茏的叶子,生长在几乎腐朽的

11、枝头,这些奇崛的枝头很多都像烧焦的干柴,触之就会掉灰,然而我由此知道了生命的顽强。年迈而伟岸的银杏,压得我十分渺小,仰望才可看到它的全貌。时间早就将王维在辋川的别墅摧毁了,幸运的是,支撑某个柱子的扁圆的石礅,竟然穿过层层的岁月而保留下来,而且完整地放在银杏旁边,那些湿漉漉水汪汪的苔藓,锈住了它的每条皱纹和每个斑痕。秋天的雨顺利极了,仿佛云微微扭动一下它就有了。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一根拉到峡谷,却空得无声无息。 山坡上的红叶,渲染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

12、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四十岁的王维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

13、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松、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惟红果占据枝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第 4 页 共 11 页过 河床。惟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维,但我没有。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 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的独具风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

14、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吹它都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选自中华散文精粹当代卷 ,有删节)5.第三段作者说“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 ,通观全文,作者感觉到的“辋川的气息”包括哪些内容?(6 分)答案 (根据第三段)沉寂虚空得让人恐惧;(根据四、五段)古老沧桑中透着生命的顽强;(根据第六段)明净而濛濛的雨似真似梦;(根据第八、九段)这里万物在自然而然中演绎着生命的大美;(根据最后一段)历史与自然变迁背后存有的一份坚守;(综

15、合文中的关于王维的部分,主要根据第七段)王维寄情于此带给辋川的山水田园气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 分。)6.结合文中第七段画线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1) “最智慧最实际”是指 。 (2) “无可奈何”是指 。王维既不想完全入世,的伤害,又在美妙的辋川得到心灵的慰藉又不想完全出世,亦官亦隐是王维在痛苦中的无奈避免了朝廷险恶带来选择7.结尾说“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4 分)答案 这句话的含意是:作为王维曾在辋川生活的主要标志的银杏树,终有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 (2 分)而辋川作为自然的山川和文化的载体(人文的标志)会永远留存下来。 (自然、

16、文化各 1 分)8.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6 分)答案 行文中善于寓情于景,如文章两次写到王维栽种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仍然挺立,虽满身裂纹,却生机葱茏。借对最古老、最高贵的银杏的描写,明净似线,无声无息,红叶碧草,青石杂树,如梦似幻;对雨中辋川的描写,秀峰沉默,乱石相依,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流水激溅,浅草明灭等等,表现了对王维曾置身的诗境的向往之情。 (明确寓情于景 2分,举例恰当 2 分,分析恰当 2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22 分。 )醉意的境界第 5 页 共 11 页单士兵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