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70596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多道工序锻造出的龙泉宝剑产于浙江省龙泉市的中国传统名剑之一:龙泉宝剑。沿革 龙泉宝剑始创于春秋时期。当时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和吴国名匠干将应楚王之命,制作铁剑 3 把,即“龙渊” 、 “泰阿” 、 “工布(一作市) ”。据浙江龙泉县志记载,龙泉古为越国属地,位于秦溪山麓,山下湖水清冽,因欧冶子铸剑于此,故称剑池湖,又名龙渊。唐代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称龙泉。因而后人将龙渊剑改称龙泉剑。随着中国武术的盛行,宝剑的铸造技术也日臻完善。20 世纪初叶,因倡导舞剑,龙泉县已有 7 家铸造宝剑的作坊。30 年代后期开始,龙泉宝剑不仅为武术界所推崇,而且逐渐成为达官显贵们欣赏和馈赠的佳品,或者将

2、其悬挂室内作为辟邪的吉祥物。50 年代成立了龙泉宝剑厂,从此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技艺更加精湛,使龙泉宝剑成为珍贵的工艺品。品种和特点 龙泉宝剑按性能分为硬剑、软剑、传统武术剑 3 类。其只传统武术剑又有长锋和短锋两种。硬剑以锋利见长,可刺可舞,开刃后能将叠合在一起的 12 枚铜币一劈为二而不伤刃,故有斩铜削铁之誉。软剑以柔韧著称,能屈能伸,其中腰带剑能弯成 360束于腰间,松开后剑身立即弹回,恢复原状。武术剑可作 90自由屈伸。http:/ 龙泉宝剑从原料到成品须经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 20 多道工序。传统的手工磨光包括粗磨、细磨、精磨(用当地特有的亮石磨光) ,使宝剑

3、寒光逼人。龙泉宝剑选用优质钢材,经过锤炼、热处理后,具有弹簧钢的特性。龙泉宝剑装饰独特。剑身除镌刻以龙凤、七星图案外,有的还刻有剑主姓名以作纪念。剑鞘、剑柄以当地特产的梨木制成,纹理美观,不翘不裂,并镶以银、铜镂花饰件,古朴、庄重。龙泉宝剑的剑身复合锻造龙泉宝剑的剑身复合锻造,是指在剑的刃部夹钢(嵌钢)或包钢技术,使剑具有既刚且韧,既十分锋利又不易折断的良好性能。宝剑的夹钢锻造通常为三层结构, 上、下层为铁片(或花纹钢片) ,中间为碳钢片,叠成复合坯料后入炉加热至 1200 度,经快速锻打焊合,整体锻延到所需规格的剑坯。剑身复合锻造还有一种嵌 入法,常用于刀,待熟铁刀体锻成后趁铁红时,用阔凿将

4、刀部劈开,中间嵌进钢板条,再经加热锻合。剑身复合锻造,无论是夹钢法还是嵌钢法,其锻造结合十分牢固,因而成为古代兵器锻造的一种重要技术,也是目前龙泉宝剑锻 制技艺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包钢通常是钢包铁,形成“钢表铁里” ,有时也以铁包钢,成为“刃钢脊铁” 。其中以碳量较高的硬钢或百炼钢作剑表层,含碳较低的熟 铁作为剑的中芯层,其性能尤佳。据天工开物记载:“刀剑http:/ ”古代 顶级的宝剑宝刀,都是采用百炼钢包铁复合技术制成的。龙泉宝剑灌钢锻造法龙泉宝剑锻造中的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中国早期宝剑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绩。17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方法,钢铁不能熔化,铁

5、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胜利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古代冶炼技术的演进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标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

6、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在打制宝剑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ttp:/ 6 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

7、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 1 生铁作为 1 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 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 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http:/ 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3 推动中国古代刀剑技术的发展綦毋怀

8、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专家,对前人造刀经验进行研究、比拟,经过不时实践,发明一套新的制刀工艺和热处理技术。綦毋怀文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成刃口,然后“以柔铁为刀脊,浴以 5 牲之溺,淬以 5 牲之脂”这样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 30 札。对于含碳量比较高的钢,理想的淬火介质应该是:当工件在比较高的温度 650400,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低温 300200 ,具有较慢的冷却速度。这就需要采用双液淬火法。綦毋怀文先用动物尿、后用动物油进行双液淬火,能够造出品质很高的宿铁刀”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使用了淬火技术,但是临时以来,人们一般都是用水作为淬火的

9、冷却介质。虽然三国时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没有突破水的范围。而綦毋怀文则实现了这一突破,制作“宿铁刀”时使用了双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却速度大的动物尿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却速度小的动物油脂中淬火,这样可以得到性能比较好的钢,防止单纯使用 1 种淬火(即单液淬火)局限。双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双液淬火法是 1 种比较复杂的淬火工艺,这在当时没有测温、控温设备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操作及经验

10、,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綦毋怀文之前,中国古代的钢刀大都用百炼钢制成,这样制作的刀剑虽然性能优异锋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炼钢制成,价格高贵;如一把东汉时期的名钢剑的价钱可以购买当时http:/ 7 个人吃 2 年 9 个月的粮食。而且百炼钢制作刀剑费时费力。三国时,曹操命有司制作宝刀 5 把,用了 3 年时间。为此,綦毋怀文对制刀工艺进行了重大更新。这表明綦毋怀文对钢铁的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合理选择材质,发挥各种材质的优点,节省某些贵重资料,降低利息和费用。1 把刀的背部、刃口实际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刺杀作用,因而要求有比

11、较高的硬度,这样才干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应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制造。而刀背主要起 1 种支撑作用,要求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时不致折断,这样就要选择含碳量较低、韧性较大的熟铁。綦毋怀文正是有了上述类似的认识,制作刀具时才能够将熟铁和钢巧妙的结合起来,将 2 者恰到好处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既满足了钢刀的不同局部的不同要求,又节省大量昂贵钢材,利于钢刀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制刀工艺,今天还在沿用。由于綦毋怀文和千百万工匠的辛勤劳动,使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自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当我研究和总结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綦毋怀文的功绩。这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和伟大创新,世

12、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4 灌钢法的进一步革新灌钢法的呈现,使钢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为隋唐以后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条件。后来,灌钢法又不断发展。宋代又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好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明中期以后,灌钢法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 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http:/ 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临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受到各国地普遍赞扬。公元 1 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