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28697348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浙江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技术导则(试行)1.为规范我省工业建筑色彩设计,进一步改善城乡景观面貌,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浙江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建筑及附属设施的色彩设计。工业建筑特殊警戒和标识的用色按有关规定执行。3.本导则采用的颜色体系以中国颜色体系(GB/T15608)、颜色术语(GB/T5698 )和建筑颜色表示方法(GB/T18922)等现行标准为基础。4.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与自然环境色彩和谐的原则。建筑色彩应与周围自然环境色彩和谐

2、相容,并注意不同季节与日照条件形成天气背景色调对建筑物色彩的影响。(2)与传统地域城乡环境色彩和谐的原则。每一个地域的城镇和乡村都因地域传统文化而形成鲜明的景观特色,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改造采用的色彩应考虑与地域整体色调相协调。2(3)与建筑功能属性相符的原则。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以及建筑类型、体量、造型等因素,选取与建筑功能需求相和谐的色彩;当项目所在地有色彩规划指引时,应按其要求取色。(4)色彩协调与色度控制的景观美学原则。建筑色彩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色彩视觉心理感受规律,严格控制色度中的艳度(彩度)要素,慎用高艳度的颜色。5.工业建筑外立面材料表面色彩的色相一般不宜采用过多颜色,被采用的颜

3、色一般以同一色域或近似的色相为宜,通过明度与艳度的适度变化来调配。6. 工业建筑外立面色彩通常情况下可由主调色和辅调色构成,有时也可增加点缀色。色彩和谐效果的呈现,应注意色彩搭配的主、辅层次的分明。主调色在建筑外立面(不含玻璃)中占主导地位,决定建筑的印象基调,占建筑物外立面面积比例一般不少于 70%;辅调色在建筑外立面中占次要地位,其面积比例一般不大于 30%;而点缀色成分的面积比例一般不大于5%。7工业建筑外立面配色宜体现与其产业特征相吻合的现代工业气息。墙面的主调色一般宜选用中、高明度及低艳度的色调;辅调色与主调色宜形成中对比和中强对比的搭配关系;允许在区域内使用小面积的高艳度颜色或强对

4、比的色彩搭配加以点缀,丰富色彩的变化便于增加区域的趣味性。8. 工业建筑屋面材料表面颜色的艳度、明度和材料反光系数都不宜过高,其艳度值和明度值分别不宜高于 4.0 和 5.0,反3光系数不宜高于 50%。9工业建筑单体色彩原则上不宜采用大面积(外立面面积比例 30%以上)高艳度的红、橙、黄、绿、蓝、紫等原色。禁用色范围见附录 B。10. 工业建筑群体的配色应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楼群间的色彩对比变化应控制在和谐的范围内;对于大面积功能相同的群体建筑,应注意单体建筑之间有适度的色彩变化,不宜使用单一的颜色进行整体涂装,避免产生单调感。此外,作为园区工业建筑,也要注意与周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形

5、成既和谐又适度变化的色彩关系。11对于地标建筑或地标工业景观带,应组织专项色彩设计。12工业建筑外立面和屋面材料实样的色彩应根据场地环境、建筑体量和材料质感等进行合理调整。4附录:名词解释.建筑色谱 architectural chromatography根据建筑常用色彩和材料特点编排的标准颜色谱系。应用性的色谱通常采用色卡方式编辑。.表面色 surface color不透明物体表面的颜色。主要指建筑建材表面色。.颜色属性 color property颜色显示特征的三项属性:色相、明度和艳度(彩度)。颜色属性的本质是色度的三项参数。4. 色度 chromaticity颜色品相在数值方面呈现的程

6、度。色度是由颜色的三个参数(也称颜色的三要素、三属性)构成,即色相度、明度和艳度(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凡物体色、光源色的颜色呈现与变化,均是符合此理。所谓的颜色变化,其实就是色度的数值变化。5.色相 hue颜色的相貌。在可见光谱的颜色序列中就显示着红、橙、黄、绿、蓝、紫等颜色色相的特征。中国颜色标准系统中将色相分为 10 个:R (红)、YR (橙)、Y (黄)、GY(黄绿)、G (绿)、 BG(蓝绿 )、B(蓝)、PB (蓝紫)、P (紫)、RP(紫红)。这 10 个色相每个都被均匀地分成 4 等分,共计 40 个色相。6.明度 value5颜色的明亮程度。在以绝对白色和绝对黑色为基准的区

7、间分度,可得到由黑色向白色逐步渐变的明度灰色序列。中国颜色标准系统中的明度分为 10 个等级。从 0 到 10 数值越高,色彩越明亮。7.艳度(彩度)chroma颜色的鲜艳程度。在以高艳度值的色相与等明度无彩色灰色为基准的区间分度,可得到由灰色向艳色逐步渐变的艳度序列。艳度也被称为彩度、纯度或饱和度。颜色的艳度级差因色相不同而不同。中国颜色标准系统中最高的艳度级差为 16 个等级(比如红色)。从 1 到 16,艳度数值越大,色彩越鲜艳。8.颜色体系 color system按视觉感受特点和色度规律组成的颜色序列,并赋予相应的表述标号。9.颜色标号 color notations在颜色体系中用来

8、标记和表述颜色的一组字符。10.色卡 color chip颜色的标准样品卡片。11.色调 tone指画面(包括建筑立面)呈现出的某种色感特征的效果,也称调子。色调因其特征属性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调子,比如以色相为特征的可划分为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等;以艳度为特征的可分为艳色调、中艳调和灰色调(如浊、浅灰等色调);以明度为特征的可分为亮灰调(如清、淡、浅、粉、明亮色调)、中灰6调和暗灰调(如深、暗色调);以色感为特征的可分为暖色调、冷色调等等。12.色彩对比 color contrast指不同的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搭配形成了色彩效果的对比关系,包括弱对比、中对比、强对比。(1)弱对比:是指颜色之间互

9、相搭配,形成不易识别的变化关系。颜色之间在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色相的变化在色相环 50 度范围以内,形成色相上的弱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艳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明度的变化在 2.0 以内,形成明度上的弱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明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艳度的变化在 2.0 以内,形成艳度上的弱对比关系。(2)中对比:是指颜色之间互相搭配,形成较易识别的适度的变化关系。颜色之间在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色相的变化在色相环 50 度至 100 度范围以内,形成色相上的中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艳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明度的变化在 2.0至 4.0 以内,形成明度上的中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明度

10、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艳度的变化在 2.0 至 4.0 以内,形成艳度上的中对比关系。(3)强对比:是指颜色之间互相搭配,形成极易识别的刺激的变化关系。颜色之间在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色相的变化在色相环 100 度至 260 度范围以内,形成色相上的强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艳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明度的变化在 4.0以上,形成明度上的强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明度基本7一致的情况下,艳度的变化在 4.0 以上,形成艳度上的强对比关系。8附录:禁用色范围一、禁用色关键指标名词及其代码和阈值1.色相(hue),缩写代 码 H。主色:红 R、黄 Y、绿 G、蓝 B、紫 P。中间色:黄红 YR、绿 黄

11、 GY、蓝绿 BG、紫蓝 PB、红紫 RP。2.明度(value ),缩写代 码 V,阈值范围 2.59。3.艳度(彩度)(chroma),缩写代码 C,阈值范围 114,中性色的艳度为 0。二、工业建筑立面禁用色中国颜色体系中,各色域的最高艳度值的颜色禁用,如红、黄、蓝、绿、紫等。 (下表中的颜色限定范围以各色域的第 5 等级基本色调为例,2.5、7.5、10 等其他三个等级色调的限定范围参照下表类推)工业建筑立面禁用色一览表高艳度V(2.5-9) C(1-14)(H)5R: 47 814(H)5RP: 57 814(H)5P: 57 610(H)5PB: 57 8129(H)5B: 57

12、68(H)5BG: 47 68(H)5G: 69 410(H)5GY: 89 610(H)5Y: 79 814(H)5YR: 68 814三、工业建筑屋面禁用色中国颜色体系中,各色域高明度、高艳度的颜色禁用。 (下表中的颜色限定范围以各色域的第 5 等级基本色调为例,2.5、7.5、10 等其他三个等级色调的限定范围参照下表类推)工业建筑屋面禁用色一览表高明度 高艳度V(2.5-9) C(1-14) V(2.5-9) C(1-14)(H)5R: 69 14 47 814(H)5RP: 69 16 47 814(H)5P: 69 14 47 610(H)5PB: 69 16 47 814(H)5B: 69 14 57 68(H)5BG: 69 14 57 68(H)5G: 69 16 57 810(H)5GY: 69 110 67 6810(H)5Y: 69 114 7 9 812(H)5YR: 69 18 67 6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