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节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8680112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百三十九节课(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思考题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理,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现在讲自他相换里面,果之差别中的摄义。- 2 -丑二、摄义:所有世间乐

2、,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 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 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世间上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比如说遇到欢喜的对境,丰衣足食、 样样齐全、所求如愿,乃至夏天有一丝凉风、冬天有一缕阳光,从微不足道的快乐至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无漏快乐,肯定是有因有缘,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这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

3、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从这样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学会正视苦乐,- 3 -如果今天很快乐,身体没什么病,心里很舒服,吃得也不错,那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觉得很快乐,但今天早上头痛,假如我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应该想:“昨天的快乐,是我曾帮助过众生这个因缘产生的,今天头痛牙痛、心里不舒服,全身都有点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过众生所导致的。 ”若能懂得这种因缘,那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你们学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务必要踏实。学一个颂词或一个教义,就要

4、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以前噶当派有个大德,他记不住入行论的所有偈颂,就专门记一个偈颂,一辈子修持的是这个法, 给别人弘扬的也是这个法。他对其他法门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别懂,只懂一个偈颂,后来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现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众生、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哪怕一个颂词,自己行持,给别人也宣讲,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当然,记住入行论 所有的颂词, 对其内容通达无障,并且入行论不离开你身体,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有个弟子想见华智仁波切,但被华智仁波切拒绝了。侍者问他为什么不见,他说:- 4 -“我又没有特殊的境界,也没什么好看的,见 了有

5、什么用呢?”侍者有点 怀疑说:“ 您真的没有任何境界?”华智仁波切笑笑, “不过也有一点。 ”“是什么?”“入行论从来没离开过我身体,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离开入行论,经常以这里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应该很大,作用也会非常大。现在东北和南方很多居士传出这样的话:没有学入行论或者学得不踏实的个别居士,脾气不好,经常对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说这是他不听入行论的后果。所以,一个人真能学好这部论典的话,性格、行 为以及思想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觉得,学了这部论典和没有学之间有天壤之别。当然,我口口声声在这里说,有时候扪心自问,的的确确非常惭愧

6、。这里所讲的教言,自己并没有身体力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就连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没有。但幸运的是,即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们也是诸佛菩萨的追循者,肯定会精勤努力的。佛陀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利他,月称论师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 5 -利他众。 ”对我而言,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确是做不到,但也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地求名求财。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别念,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很好,别人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好像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其实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 难以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

7、点讲得非常殊胜 1,跟 这里的颂词基本上吻合,中云:“ 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 ”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 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前段时间大家刚学了佛子行,里面也 说:“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 觉利他成。 ”(你们应该能背诵吧?要背诵啊!今天能背的人举手不行,过段时间 全部要背。 )所有的快 乐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来源于利益自己,这个一定要深信不疑。1 法王的忠言心之明点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总集, 大圆满心性休息所讲

8、的一品,法王如意宝就用一个颂词归纳了。当时在五台山,法王用 23 分钟就写下来了。- 6 -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如果一味地想着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 格言宝藏论云:“ 平时不为他人想,此人行为如牲畜。 ”平时根本不为别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乐,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 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帮助别人的想法是没有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没有利他心的话,那是值得惭愧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说:“ 没有菩提心摄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要说成为大乘,就连佛教也算不上。 ”从修行的角度讲,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大圆满 是至高无上的密法,但如果

9、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是不是佛教也很难说。所以修行千万不能变成学术上的研究。我接触过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有专门攻读宗教的博士,他们一直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到底怎么说的、密宗到底怎么说的,每天拿着电脑笔记本,逢人就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来源如何,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没有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以前法王去美国时,我遇到一些博士,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来跨去,但口里说的是密宗大圆- 7 -满,尤其是生圆次第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风脉明点是什么样的。他们看了很多很多书,也比较懂,有时候甚至超过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有多少脉,每个脉的脉轮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过程他们讲得非常不

10、错。但是心里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只是把佛教当作研究,相当于国外有些人一辈子拿着照相机拍动物,从小到老一直做这样的事。虽然他的对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没有信心的话,完全与佛教背道而驰。作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人,尽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学到什么法,都要想到众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点痛苦,也要想到:“这 是我无始以来害众生的果 报现前,活该!”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乐,都要想到“这是上师诸 佛菩萨的加持 ”或者“这是我曾经利益众生的果报”。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你生生世世都不会害众生,行为一定会逐渐如理如法的。总之,大家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变成口头禅,不要成为哲学研究,否则对自己解脱

11、毫无意义。甚至以那种智慧来看待佛教的内在修行时,自己很容易产生邪见,给别人宣说也有极大罪过。- 8 -丑三、以实例说明: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 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

12、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我们一定要发这个誓言,有了这样坚定的誓言,轮回就可以告一段落。从前在轮回中一直漂泊到现在,现在以这个为界限,这一辈子开始发心, 虽然自己是具一切烦恼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强,以后阿赖耶上的种子会苏醒的。华智仁波切说:“ 宁玛巴一些大德的教言 讲过,身语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 ”释 尊- 9 -正因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变成飞禽走兽,善良的本性也不会舍弃,对周围的众生都有一颗善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这样发愿的话,生生世世这种善根都不会退的。从前有善义、恶义两位王子(善义是释尊的因地),善义的心 态

13、跟恶义完全不同。还有佛陀曾转生为美丽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一个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见此,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把那人救了上来。那人叫调达,得救后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说:“ 你不用 谢我,如果真想 报答我,不要跟别人透露我的行踪,就是对我的一种报恩。 ”调达当即发誓:“ 如果我出卖 您,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 发出恶臭。 ”后来,国王的王妃梦见 九色鹿王,为 了得到它,国王重金悬赏求鹿。 调 达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引人捕捉鹿王。最后正如他所发誓的那样,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国王和眷属都觉得他忘恩负义,非常唾弃他。因此

14、如果内心善良,即使变成了愚昧的动物,善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头上,不然的话,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为了一些纪律, 现在有个别听课的人,居士也有,出- 10 -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时,就是害怕不去的话,到时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学会开除了。但去了以后也是三心二意,没有好好地学。这种现象不好。你要去的时候应该先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到了那里以后,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课,所有的内容不懂的话,再怎么笨,一个偈颂也可以弄明白。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听法不要变成像公务员上班一样,到了钟点就拿着包去听课,下课后就回来了。听法应该有种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这

15、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发心,正因 为这样的发心,最后他得到的快乐,是无漏的快乐、如海的快乐。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乐,结果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在轮回中遭受极大痛苦。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世间 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乐,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轮回中特别痛苦;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没有想过自己的快乐,只是精勤地利益众生,最终众生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超离轮回,获 得了成就。这种现象,从现在领导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有些领导 自私自利特别强,一味地贪污,想谋取更高的位置,结果就被单位开除了;有些领- 11 -导无私地奉献自己,只要有机会利益众生,自己怎么样都可

16、以,最后他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利害关系。 宝鬘论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这两个必须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话,自己肯定会利益众生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 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所以大家应该通过闻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义和精华。我们对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论,跟现在有些出家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精通的,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来说,我 们不敢说是智者,因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较高,但与汉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来,自己真的觉得精通佛理方面还不错,但修行方面的的确确很差。不管是藏地、汉地任何一个修行人,对关键问题还是要掌握。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强调闻思。 入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