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679129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为加快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步伐,进一步优化再生有色金属产能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推进计划。一、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利用性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多次循环利用有色金属,既保护原生矿产资源,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据测算,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每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分别相当于节能 1054 千克、3443 千克、659 千克标煤,节水 395

2、 立方米、22 立方米、235 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 380 吨、20 吨、128 吨,每吨再生铜、再生铅分别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硫 0.137 吨、0.03 吨。(一)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得到快速发展,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本世纪以来,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连续 10 年保持快速增长,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等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 27%,从 2000 年的 72 万吨增加到 2009 年的 633 万吨。2009 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十

3、种有色金属产量的 24.3%,相当于 10 年前全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已建成一批年产 5 万吨以上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其中最大的再生铝企业产能达 65 万吨,再生铜企业产能超过 40 万吨,再生铅企业产能超过 20 万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等逐步形成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一批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国内回收交易市场,以及规模化再生有色金属利用工程正在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再生有色金属技术装备和清洁生产水平持续进步,金属熔炼回收率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原生矿产冶炼龙头企业加快进入再生有色金属领域,快速拉升

4、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回收、分类、拆解、冶炼各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目前,行业从业人员达到 150 万人以上,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产业集中度低,亟待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全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300 多家再生铅企业,2009 年平均产能仅为 4100 吨;年产量超过 10 万吨的再生铜企业只有 2 家,多数企业年产量低于 3 万吨;大型再生铝企业年产量达到 30 万吨以上,小企业年产量仅有几百吨。目前,行业缺乏准入管

5、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亟待加以规范。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环保形势严峻。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关键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再生铜行业,大部分中小企业仍采用落后的传统固定式阳极炉;再生铅行业,小企业产能占 50%,大多采用人工拆解废铅酸蓄电池,废铅酸液随意倾倒,冶炼工艺及设备落后,铅膏、铅栅未实现分类熔炼,带来极大环境污染隐患。标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先进产能竞争力弱。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拆解及利用环节标准规范较为薄弱,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形成公平的行业竞争环境。规模化、规范化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在废旧有色金属原料采购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生产经营

6、困难,产能开工不足。整个行业呈现出 “规模经济不出效益”、“环保科技不出效益”、“先进产能吃不饱”等不正常状态。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许多地方未充分结合资源条件、环境形势和供需市场,纷纷投资建设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交易市场或产业集群(以下简称“加工园区”)。加工园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加工园区内部尚未形成覆盖回收、拆解和深加工的产业链。废旧金属原料供应紧张。我国有色金属消费量居全球领先地位,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为短暂,废旧有色金属资源蓄积量相对不足,废旧有色金属原料主要依靠国外进口。2009 年,我国进口废旧有色金属原料达 665

7、万吨(实物量)。随着国际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废旧有色金属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废旧有色金属原料日益紧缺成为制约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面临的形势有色金属需求持续增长。我国是近年来全球有色金属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仍将处于增长阶段。不断增加的社会蓄积量为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 2009 年底,消费领域蓄积有色金属资源超过 2 亿吨。有色金属原生矿产资源约束不断加剧。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对短缺,资源消耗量持续增加,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目前铜原料约 65、铝原料约 55、铅锌原料约 30以上依靠

8、进口,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缓解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国内自然矿产资源不足与有色金属需求增长之间的突出矛盾。有色金属产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日益加大。有色金属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充分利用废旧有色金属是有色金属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与生产等量原生金属相比,相当于节能 4650 万吨标煤,节水 18.8 亿立方米,减少固废排放 34.5 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112 万吨。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逐步进入资源循环大周期,大量汽车、家电等机电产品面临淘汰或报废

9、,为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发达国家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平均超过 50%,与之相比,我国差距明显,再生有色金属利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面对我国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不管是从节能减排还是从有色金属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都要求提升再生有色金属利用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加快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认真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行业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技术改造,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结构调整

10、和产业升级,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强化行业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准入条件,遏制再生有色金属低水平产能扩张,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结合,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产业调整升级。实施示范工程,发挥引导作用。加快行业示范工程和产业集群建设,支持重点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鼓励

11、兼并重组,培育优势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支持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三)主要目标 到 2015 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产量比重明显提高,预处理拆解、熔炼、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1产业规模和产量。到 2015 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1200 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占当年铜、铝、铅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 40、30、40左右。2产业集中度和布局。到 2015 年,再生铜、再生铝行业形成一批年产

12、10 万吨以上规模化企业,再生铅行业形成一批年产 5 万吨以上规模化企业。前 10 位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50%以上;培育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地区,其产能比重超过 80。3技术装备水平。到 2015 年,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废旧有色金属机械化拆解预处理技术普遍应用,分级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再生铜新型强化熔炼炉向设施完整化和配套化方向发展。再生铝双室反射炉、铝液搅拌技术、铝液直供、蓄热式燃烧等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生铅企业采用预处理破碎分选、铅膏铅栅分类熔炼、低温连续熔炼、回转短窑熔炼等先进技术的产能达到 80%以上。4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到 2015 年,再生铜熔炼(杂铜-阴极

13、铜)能耗低于 290千克标煤/吨,再生铜熔炼金属回收率达到 96%以上;再生铝熔炼能耗低于 140 千克标准煤/吨,再生铝熔炼金属回收率达到 95以上;再生铅熔炼能耗低于 130 千克标准煤/吨,废铅渣 100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达到 95以上。三、主要任务(一)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我国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及加工园区分布情况,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布局。重点支持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西等地区发展再生铜,支持广东、浙江、重庆、上海、河南等地区发展再生铝,支持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区发展再生铅。在具有产业基础以及资源优势的地区培

14、育形成若干年利用废旧有色金属 5 万吨以上生产企业,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品牌和营销渠道等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再生有色金属产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来源渠道,逐步构建上下游紧密联系、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二)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及新兴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步伐,重点突破废旧有色金属预处理、熔炼、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和装备,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生成机理、快速检测和治理技术研究(详见附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强化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过程控制

15、。鼓励研发推广在原生金属生产工艺过程中合理利用废旧有色金属的技术装备。积极研究新型电子设备及电子消费品中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回收利用技术。(三)支持重点项目,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支持再生有色金属优势项目,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行业规范发展,逐步提升发展质量水平。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支持改扩建 20 万吨再生铜项目 68 个,20 万吨再生铝项目 810 个。在华北、华中、东北、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支持改扩建 510 万吨再生铜项目 10 个,510 万吨再生铝项目 15个,5 万吨以上再生铅项目 10 个。在西北地区支持改扩建 5 万吨再生铜项目 2 个,

16、5 万吨再生铝项目 3 个。支持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地区培育形成一批锌、钴、镍、锗、铟、贵金属等其它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项目。(四)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回收利用体系以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建设为基础,结合我国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特点,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渠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建设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示范工程。加快废旧有色金属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逐步在全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利用境外可用做原料的废旧有色金属资源,提高我国采购国外高品质资源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规范有色金属拆解加工和交易市场建设,合理布局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除适当调整沿海地域分布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加工园区。在现有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基础上,支持形成 5 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年拆解能力达到 100 万吨的加工园区,10 个年拆解能力达 50 万吨的加工园区。5 个年交易量达到 60 万吨以上的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