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676612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之浅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1“人性化”在城市设计中运用之浅析 摘要: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和提高城市公共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增长要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始终贯穿城市设计之中。好的空间设计要从人的角度,从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出发,建立合理的尺度,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关键字:图底关系 人性化 公共空间 空间序列一、 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芦原义信在建筑的外部空间定义空间的积极性,即具有积极性的空间应界定鲜明、比例恰当、具有相应的活动支持和设施完善。在城市设计中常用的三种理论分别是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其中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的界定和空间等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联系理论

2、主要是在城市主要建筑和主要空间之间建立交通和视觉通廊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空间秩序和提高城市的效率。而场所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足人们最深层次的需求。二、公共空间的尺寸在城市设计层面的应用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部分,它主要包括街道、广场、河流、绿地、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等。目前,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其形态从个体转化为系统,使用上趋向于步行化,内容上趋向于多样化和文化性。其中公共空间设计要点中公共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是非常重要的。2.1 人际关系距离和人类需求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使用活动是公共空间的主要设计功能,人类生

3、来就有“凑热闹”的本性,喜欢观察别人也喜欢别人注意自己。高品质的形体环境条件能吸引人们的使用,这里人们既是演员又都是观众,丰富多彩又兼容并蓄的活动支持能使环境更活跃更有生命力。富有特色的活动支持对于加强城市的诱惑力起着积极的作用,简格黑在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将城市的户外活动按活动对形体环境条件与质量的依赖程度分为必要活动、选择活动和社交活动。一般认为人们的社交距离在 100m 之内,依距离划分不同区域:00.46m 为亲密区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0.461.2m 为个人区域,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距离;1.23.6m 为社交区域,是一般朋友、同事、邻居之间的交谈距离;大于3.

4、6m 为公共区域,通常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或演讲。另外,25m 是人们能看清别人表情和心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2绪变化的最大距离,这一距离是具有交往意义的最大距离;在 100m 时,人们能够确认一个人的性别、举止和大概年龄,这一距离可称为社会性视域的最大距离。 城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那么必须从关注人的需求开始。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它们的程度依次递增,呈金字塔式分布。这五种需求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如下:生理需求城市环境的微气候条件;安全需求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和可识别性;社交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自尊需求 空间的私密性,归属感;自我实现需求 城市特色、

5、社区特色、建筑特色、公共参与。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对满足人们安全需求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城市结构不但有助于人们识别城市的方向和方位,松弛人们由于对城市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还能引发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的需求。2.2 街道和广场的宽度尺寸的应用在城市设计中,根据人的视域范围和特点,关于街道宽度的设计有以下情况:当高:宽=1:4 时,界定感不强,使人感到很空旷,这时街道设计应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适当的地段做下沉式休闲区,或与地下空间相联系的下沉式广场;二是在街道空间中布置一定高度的环境小品或种植乔木绿化。当高:宽=1:2 时,空间的界定感较强,街道空间已经比较紧凑,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这时街

6、道设计不易布置过多、过大的环境设施。当高:宽=1:1 时,空间的界定感很强,人的视线过多地注意两侧建筑,这时街道设计应注意建筑与街道的一体化处理,注意街道和建筑在装饰上的协调。最后根据大量调查显示比较理想的比例是黄金分割比。在广场设计时,如果围合形成广场的建筑群高低差别过大会使空间界定感不强。当周围建筑群高度差别不大,且广场的高宽比为 1:3 时,能有效界定广场空间;当广场高宽比达到 1:4时,需要在周围重要地点布置一栋较高的建筑,能获得伞效应的空间界定效果,并形成广场的标志性特色。无论是街道还是广场,空间界定物在高度上的一致性是重要的。高度变化应控制在总高度的 14 之内,使界面连续统一。若

7、有高度变化也应在重要位置,如街道十字路口的转角、空间过渡点等加标志性较高的建筑形成伞效应,保持整体效果。三、城市空间序列的组织城市空间是一个连续展开的整体,这种连续性的特征是由人的活动、行为所决定的。在城市中人们以移动的方式参与城市活动,所以城市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要与人们的活动相一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3致。人们的移动是建立空间关系的关键。人们参照以往的活动和经验,根据视觉所感知的信息,建立起了城市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显然,城市空间序列组织与空间单元的功能、作为空间标志的主题景观因素、人们的视觉感知、行走路线密切相关。序列是以时间先后为序而逐步展开的过程,城市空间序列的组织是根据这一特点把城市空间

8、单元组织成可连续感知的整体。3.1 城市空间序列的结构关系城市空间序列主要存在着三种基本结构方式:递进型结构、并列型结构和网络型结构。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结构呈现出由一系列公共空间建立起来的网络结构,在城市的一般地区通常表现为并列型结构,而在城市的局部地区,特别是建筑群体空间序列中大多表现出明显的递进型特征。由于组织城市空间序列的空间单元都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相互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所以,网络型结构最接近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方式,与多向可逆的结构特征相一致。3.2 以轴线组织序列组织空间序列的轴线有实轴线和虚轴线两种。空间序列的生长与发展与轴线构成直接相关。在实轴线空间序列中,通过建筑物或

9、庭院的扩建延伸原有轴线扩展空间序列,或在轴线上寻找有意义的建筑或庭院进行横向扩展,通过增加副轴线来扩展空间的系列与容量;在视轴线空间序列中,标志物、节点是轴线构成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标志物达到扩展轴线、发展空间序列的目的。3.3 空间叠合形成序列以部分重叠的方式组织空间序列是一种应用于广场群空间序列组织的技巧,所创造的空间序列具有有机生长的特征。最著名的例子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是由两个似矩形的梯形平面叠合而成的 L 形广场:主广场和小广场。在重叠区,建有威尼斯最具标志性意义的高 100m 的方形塔楼,它既界定了两个广场各自的边界,同时又成为两广场之间自然过渡的引导因素

10、,组织了圣马可广场丰富、变化的空间序列。以空间叠合组织的空间序列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空间引导,人们在无意间经历了空间的变化,叠合部分的处理是空间序列组织的关键,在似合似分的空间划分上,既要保持空间的融合和自然过渡,又应该使各空间在景观、趣味、氛围上保持相对完整性和特色,划定明确边界。在空间重叠区设置标志性景观因素,即可以发挥对空间的控制作用,又能作为相邻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4空间的连接、引导因素,是一种常见的空间处理手法。3.4 由视线引导的空间序列由视觉引导的空间序列主要表现在行进型空间中,视线引导人们进入组织起来的空间序列,人们的行进运动受到空间标志因素的影响,标志给人以暗示或引导,从而建立

11、起有组织的空间序列。在空间序列中,标志性因素是一种积极的构成因素,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消除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单调感。如南京的北京路把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作为空间引导的标志因素有机地组织到街道空间序列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视线引导组织空间序列时,我们必须注意标志物的设计和行进方式对空间序列的影响。标志物本身应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形象。它的设定控制着空间序列的节奏,但是标志物间的距离必须符合步行和车行两种不同运动速度的要求,因此应该以“双重速度”标准设定标志物,以车行速度进行宏观控制,期间以步行的速度进行补充,组织序列,满足不同行进方式的需要。四、结语多样性、可读性、便利性、愉悦性、个

12、性可作为城市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这些处处是从人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此实现人性化设计。城市设计主要是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的组织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我们的思路是从完善城市空间单元入手,赋予城市空间单元以独特性、整体性的特征,然后,进行空间序列的组织,把城市空间单元组织成一个可连续感知的整体, 保证城市空间序列保持多向、可逆、开放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城市日常运转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M. 华夏出版社,2001。【3】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赵和生.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