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8675661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企业成长与重构企业成长与重构 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第一节 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 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看,企业的成长可以理解为企业为节省市场交易成本,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努力的结果。企业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支配市场、创造市场、替代市场等的行动而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就是市场的规模缩小。换句话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与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步进行的。企业演进的历史表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 20 世纪下半世纪以来的企业迅速成长与发展,非但没有使市场规模缩小,反而大大地拓展了市场的空间,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成长理论是由英国管理学教授彭罗斯(Penrose)1959 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

2、论一书奠定了基础,后来对于企业成长的研究成为企业理论、战略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下面对这些理论关于影响企业成长因素的论述作一简单扼要的回顾。一、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一)市场机会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与约束彭罗斯在她的著作企业成长理论(1959)中指出:企业的成长要受限于“生产性机会”,这种生产性机会即为企业家所需要利用的市场机会。她认为更多的企业并没有成长,企业经营失败比其成功更加普遍,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存活了较长的时期,表现出成长的特征,这些企业恰恰是成功利用市场机会的群体。美 国 经 济 学 家 钱 德 勒 在 他 的 著 作 企 业 规 模 经 济 与 范 围 经 济 也 指 出 了 不

3、同 行 业 特征 对 现 代 企 业 成 长 的 影 响 。 他 通 过 传 统 产 业 与 新 兴 产 业 的 比 较 , 认 为 许 多 新 工 业 在 利 用规 模 经 济 性 与 范 围 经 济 性 具 有 前 所 未 有 的 成 本 优 势 , 进 而 得 出 在 一 些 传 统 行 业 ( 如 服 装 、木 材 加 工 、 印 刷 等 行 业 ) 罕 有 现 代 大 企 业 , 而 一 些 新 兴 行 业 ( 如 炼 油 、 化 工 、 汽 车 制 造等 行 业 ) 内 的 企 业 迅 速 成 长 为 大 的 企 业 。 因 此 , 行 业 ( 市 场 机 会 ) 的 约 束 直

4、接 影 响 了 企业 的 技 术 特 征 与 经 济 效 率 的 利 用 , 企 业 欲 保 持 成 长 , 需 有 效 利 用 市 场 机 会 , 打 破 行 业 约第一章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3束 。广东企业 50 强成长与重构4(二)竞争压力对企业成长的选择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单业务的企业成长等同于生产规模的扩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种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选择,竞争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手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一些企业开始具备了影响市场的能力,可以支配、创造、引导与替代市场(毛蕴诗,2001),但企业仍要受到竞争的冲击。甚至对于完全垄断的企业,由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创新都会对

5、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持演化理论的学者研究了环境对企业成长的约束与选择。Nelson & Winter(1982)将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物环境相类比,指出企业的成长为在外部环境的约束条件下企业内部惯例的复制与演化的过程。另如,Fujimoto(1999)从企业演化的视角,指出了丰田公司的“组织能力”与“惯例”的演化与发展是企业快速成长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丰田公司的组织能力是经由组织学习、适应性调整的“主动选择”与外部环境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二、企业成长的约束(一)资源约束企业的成长要受到它所能够支配的资源的供给的制约(彭罗斯,1959)。彭罗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影响资源对生产服

6、务的供给,生产服务进而又促进了企业的成长。由于企业资源(实物资产与人力)利用的不平衡性始终存在,企业也永远具备成长的潜力,在外部市场机会的作用下,内部的资源对企业成长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一旦资源的“再定位” 1停止时,企业的成长也停止了。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资源约束,特别是当企业过度扩展和/或过度多元化时,这种约束就更加明显。企业成长的资源约束是集中地体现在资金的限制上,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 资金可获得性的约束; 资金使用成本的约束。对于企业的成长而言,资金的获得是一个必需的条件。资金既可以通过自有资金筹集,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及向银行借款等外部途径获取。由于内部资金积累(如固定资产折

7、旧的回收)的周期性、与公司投资项目的不同步性及资金数量的有限性,所以资金的筹集还需要依赖于外部途径的资金筹集。然而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讲,由于其不具备发行股票与债券的条件以及信贷配给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的扩展决策。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1 指资源由低效用途转移到更高效的用途上,也称为“彭罗斯效应”。第一章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框架5下几个方面:总体的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项目融资规模。从企业内部来讲,如果资金成本高于项目的收益率,那么企业将会出现亏损,企业的成长受到抑制。如果长期出现资金成本高于收益水平的营运,企业必

8、然走向死亡。(二)组织约束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Williamson(1967)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始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对管理约束的突破,管理制度的创新(如 M 型组织结构)与信息工具的利用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成长。在钱德勒的著作战略与结构(1962)中,也指出了组织需要跟随战略,企业的跨业务与跨地域扩展需要组织结构调整来支持。因此,组织是否与企业成长的战略相匹配,成为企业成长能否持续的关键。三、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成长的持续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学者(Adizes,1989;Churchill & Lewis,1983 等)对企业成长的动态特征进行归纳,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几

9、个阶段。如 Adizzes(1989)在其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等十个阶段。其他的学者也都采取了类似的分类方式,归纳起来,可以概要分为产生、成长、成熟与衰退四个阶段。Geus 在 长寿公司:商业 “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 1996)一书中,提出“生命型公司”与“经济型公司”的区分。“生命型公司”为生存而管理,而“经济型公司”为利润而管理。该书作出了两个假设前提是:(1)公司是个有生命的发展实体;(2)生命实体的一切决定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作出的。通过对不少长寿公司的研究,概括出长寿公司的四个特

10、征:(1)能对环境保持敏锐的反应以便适应环境;(2)凭着强烈的绝对的认同感以达到一致;(3)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试验;(4)为积蓄财力而在财务上采取保守政策。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要想持续成长必然需要打破成长的“周期”,因此,解决成熟期与衰退期企业的成长问题成为成长持续的关键要素。从 以 上 理 论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企 业 的 成 长 过 程 中 受 到 多 种 因 素 的 制 约 , 市 场 机 会 、竞 争 压 力 、 内 部 资 源 、 财 务 与 组 织 现 状 等 。 同 时 , 企 业 的 成 长 又 表 现 出 了 一 种 周 期 性的 特 征 , 在

11、企 业 成 长 到 一 定 时 点 时 , 为 了 保 证 企 业 成 长 的 持 续 , 需 要 一 种 调 整 机 制 进行 保 障 。广东企业 50 强成长与重构6四、企业成长的四维分析模型企业的成长可以用四种方式分析:一是按业务活动的方向和范围;二是按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分析;三是按空间或地域范围分析;四是按公司的组建方式分析。这四种方式组成了企业成长的四维分析模型,如图 1-1 所示。在现实的过程中,这四种成长方式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形成某种特定的成长组合,不同时期的这种成长组合就形成了企业的成长路径。企 业 扩 展 创 建 子 公 司 或 业务 部 门 收 购 子 公 司 合 并 成

12、 立 新 的 公 司 合 资 控 股 或参 股 公 司 合 作 形 成 协 作 企 业 组建方式 资产运作 银行贷款 直接筹资 内部积累 国 外 外 地 当 地 资 本 运 作 业务活动 原 有 业 务 的 扩 展与 横 向 一 体 化 产 品 升 级 导 向 的业 务 扩 展 纵 向 一 体 化 相 关 多 元 化 无 关 多 元 化 空 间 图 1-1 企业成长的四维分析模型资料来源:毛蕴诗公司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78第二节 公司重构的分析框架一、公司重构的动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许多大型美国公司进行了成功的重构。公司重构是美国企业第一章 企业成长与重构分析

13、框架7对于环境变动作出的战略反应。企业环境的变动包括:市场全球化、知识导向的经济增长、信息与技术进步、创新的压力、竞争加剧等。若干学者从公司内部视角对重构动因进行了探讨,主要利用现代公司理论与委托代理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对公司目标的重新认识;产品生命周期;从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等理论基础。欧美学者、日本学者对重构的背景、动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国别比较。Buhner、Rasheed & Rosentein(1997)从委托代理关系入手,对美国和德国公司的重构与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方面的比较研究,研究深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差别。日本学者长谷川和治清(Haruki

14、yo & Hook,1998)着重研究在低增长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公司重构,而并没有面对日本公司重构困境。David & Timoth(2000)发现,无论兼并活动活跃与否,企业在业绩下降后进行以提高业绩为目的的重构活动并不因兼并活动的减少而减少。国内对公司重构的研究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和余光胜老师、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万迪昉博士等。这些学者认为:重构之所以以迅速的势头扩散至范围广泛的企业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企业发展动机的作用;通过战略、市场、组织、人事、技术以及产品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使用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俞铁成,2001);是对企业以往

15、盲目并购所导致的结局进行修正(芮明杰,2002);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汪应洛,2000)。汪应洛教授认为,在企业战略指导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追随业务发展方向的。一旦企业业务出现行业内竞争加剧或者技术壁垒消失,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时,企业的整体战略就面临着调整的需要。这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应当随之予以调整。二、公司重构的内容Singh Chang(1992)认为重构包括出售就公司长期战略而言的非主要业务,BowmanSight(1993)、Ramu (1999)等学者均认为广泛的公司重构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业务重构(Business Por

16、tfolio restructuring)、财务重构(Financial restructuring)、组织重构(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早期的研究多着重于财务重构。例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1983, 1989,1993)对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兼并、举债收购(或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甚至认为这是与重构有关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创新优势。美国的布莱尔(Blair,1990,1995)在其著作中亦对举债收购与公司重广东企业 50 强成长与重构8构、公司控制与公司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约瑟夫巴列特(Bartlet ,1991)对公司重构、重组、举债收购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研究着眼于举债收购、资本重组方面。Ba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