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648065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主报告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1内 容 提 要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品德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远远达不到新课程“转变学习方式”的标准。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决定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具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课题组尝试从课例研究的视角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例研究,探索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专业技能,由此实现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课题实施近 2 年,区域内小学品德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大为转变,成果获得省市及周边教研员的充分肯定,研究范式正向其他学科辐射

2、。一、研究内容(一)确定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的主题建立课例研究三级主题的“扇形模式”:以本课题的核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一级主题,衍生出四个二级主题(即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这四个主题也是小学品德新课程指定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标准) ,每个二级主题相应细化成若干三级主题,并由三级主题分别确定具体的课例(详见下图) 。(二)构建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体系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基于本主题的课例研究,构建了“一视角五维度”的课堂观察体系(详见下页图)

3、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体验学习 探究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体验感官体验移情体验引导性探究自主性探究合作性探究单一性问题解决思辨性问题解决开放性问题解决知识整合型实践操作型应用拓展型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2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学生产生新的认识 知 学习目标的达成效度 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 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 学生主体 (三)确立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的实施流程三步实施流程:聚焦课例视点集约研究流程达成研究策略。其中,“集约研究流程”细化为“三轮两思”的实施步骤,即三轮课堂执教与观课,两次研讨反思(详见下图) 。(四)达成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4、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达成了小学品德课程 12 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因篇幅有限,仅以“体验学习方式”的“感官体验”为例说明:1.情境创设参与而不花哨2.媒体运用简约而不简单3.策略选择实效而不失有趣4.过程引导梳理而走 向 纵 深二、研究成果(一)建构了品德课程“四类三模”的课例研究范式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品德课程课例研究是一项专题性的课例研究。这个专题针对的就是品德学科的四类主要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一步细化主题,将每类学习方式细化成三个模块,在摸索中逐渐建构了一套品德“四类三模”的课例研究范式。 (详见下页图)原行为阶段新设计

5、阶段二次反思一次反思新行为阶段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3(二)提升了学生“四式三力”的学习效能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是一项“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教师在品德课上有效实施“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四种学习方式,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主要体现在:1.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自主学习参与面,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度。2.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的品德课堂,学生主动发现、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3.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学习中,小组长的领导、协调能

6、力、组员间的交流、对话、倾听能力、互相支持、帮助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三)达成了教师“三段四策”的教学方式转变课例研究中,教师通过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三个阶段的课例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策略:由“单纯、封闭的知识传授”向“自主、开放的活动组织”转变,由 “单向的问答式教学”向“多向、合作的对话式教学”转变,由“追求知识结论的获得 ”向“关注亲历过程的感悟”转变,由“牢牢控制的话语权”向“恰到好处的点拨、引领、评价 ”转变。研究中,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获得不断提升,推进了全区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团队中的 2 位青年教师被评为区骨干教师; 2 位教师职称晋级

7、为一级教师;3 位教师成为区高端班教师培养队伍中的一员;2 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发表在中小学德育 ,8 位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得市学科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三、成果创新(一)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2011 年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经文献检索,国内用课例研究的手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理论或是实践上可能尚未涉及,在小学品德学科中开展课例研课前会议观 课课后会议参与者明确主题,层级建构甄选课例,专题设计设计流程,灵动变式反思过程,留下足迹活动开展资料搜集与学习、备课上 课个人反思执教者三轮循环课例研究报告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

8、例研究 4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文献更是未被发现。该课题研究坚持与时代同步,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操作范式具有创新性课题组在他人的基础上,构建适于区域小学品德课例研究的实践操作模式,如设计的呈扇形结构的课例研究主题,“三轮两思”的流程及针对主题形成的课堂观察体系及相关课堂观察工具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课例报告具有引领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小学品德学科的专业学习资料比较缺少,值得学习借鉴的更少。因此,通过 2 年左右的课例研究,由一线教师经过实践反思撰写的课例研究报告值得品德教师的阅读与学习,能引起大家的研究共鸣,也为向往品德学

9、科专业发展的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智慧。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5目 录【主报告】一、课题缘起(一)课题背景(二)研究意义二、文献综述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二)研究目标(三)研究内容四、研究实践(一)体验学习的课例研究1.活动体验2.感官体验3.移情体验(二)探究学习的课例研究1.引导性探究2.合作性探究3.自主性探究(三)问题解决学习的课例研究1.单一性问题解决2.思辨性问题解决3.开放性问题解决(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研究1.知识整合型2.实践操作型3.应用拓展型五、研究成果 (一)有效建构了品德“四类三模”的课例研究范式(二)明显提升了学生“四式三力”的学习

10、效能(三)高度达成了教师“三段四策”的教学方式转变六、成果特色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6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一、课题缘起(一)研究背景1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尚未“以旧换新”反思当前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照旧,即使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也是低水平的:体验无真实感受,探究盲目而低效,提不出问题的问题解决学习显空洞,小组合作也流于形式。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方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转变”的标准。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决定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

11、转变教学方式,具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专业技能。3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方式,如教学观摩、教育博客、短期课程培训、专题研讨会、单元式工作坊等等,虽然这些方式都是比较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但还是难以打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顾泠沅等,2003) 。我们尝试从课例研究的视角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我们认为,课例研究能有效打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论,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这一课题。(二)研究意义1本课题研究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现

12、学生多元发展。受制于传统的教研思路,多数教师在研讨教学时,习惯于把评议的重点放在教师“怎样教”的行为上,而忽视了学习者“怎样学”的行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落在学生的发展上,要考察“教师的教” ,就必须考察“学生的学” 。 “学生的学”必须成为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能为教师研究课堂提供一种更为准确、深入的分析视角,更为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2本课题研究能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究立足于学校鲜活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与成果。课例研究活动蕴涵

13、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如何学习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基于课例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育理论转化为个体的教育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73本课题研究能促进区域校本教研的发展,实现教研品质的提升。课例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从基于经验型的研究走向了实证型的研究,用技术、用数据、用事实来论证,让教研效果更赋予实效性。另外,课例研究是一个团队行为,提倡和鼓励教师之间自由、开放的研讨,旨在实现团体的整体发展和提高。二、文献综述1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

14、 1954 年提出。此外,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现代心理学均论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很多国内学者也对学习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朱慕菊很早提出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任长松(2003)认为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些学者更多的是进行理论论证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及对实现学习方式转变提出对策,较少有微观的教学上的建议。2关于“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明治时期,又称“授业研究” ,是一种教师联合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程教学的过程,旨在通过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化发展。1999 年,美国学者斯迪格勒( James w. Stigler )

15、 和希伯特( James Hlebart) 出版了 教学的差距: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来自世界教师的精彩观点后,使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日本教师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技能产生浓厚兴趣,并认为常参加课例研究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随后这些国家也相继推广。国内做得最好的,当推香港和上海。香港的课例研究(又称“课堂学习研究” )起源于世纪之交香港基础教育的系列教育改革,始于高等院校的研究项目所带出的在香港中小学进行的课堂分析,然后演变为系统的、在学校实地开展的教师与教研人员密切合作的课堂学习行动研究。上海顾泠沅团队的课例研究(又称“行动教育” )教师在职教育模式,该模式可简化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 ,包括“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 。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安桂清(2010)在人民教育杂志“教学研究”专栏连载了“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系列文章,包括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教案的合作设计、课堂观察的工具开发、课后研讨活动的开展、研究报告的撰写、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等。3关于“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例研究”不论按题名还是关键词,用“学习方式”并“课例研究”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均没有搜到有效文献。这表明,国内用课例研究的手段来转变 基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课程课例研究 8学生的学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