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578946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级案例分析答题模版一、 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第 17 页1、精神状态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B情绪、情感表现C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D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2、身体状态A有无躯体异常感觉B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A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B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二、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或临床表现)是什么?从所给出的文字中找出症状1)情绪(内心体验)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2)行为方面:如回避、强迫、退缩等。3)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等4)社会功能方面: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人际、家庭、夫妻关系、娱乐等。

2、三、如何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史资料进行整理?第 17 页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四、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第 10 页桑德伯格提纲1、人口学资料;2、求助的原因和对咨询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其他任何材料。五、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第 35-39 页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

3、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六、一般

4、心理问题的诊断?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后悔、自责、紧张、焦虑)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 1 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是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七、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定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项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

5、。而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 2 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与神经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痛苦)等症状,但其时间短,仅为一个月左右,内容未充分泛化,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八、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1、求助者经历过较

6、强烈的现实性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属于现实意义(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求助者体验到痛苦情绪(如悔恨、失落、恼怒、悲哀等)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在 2 个月以上,半年以下。3、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难以解脱。4、痛苦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5、多次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九、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鉴别?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项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

7、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痛苦)等症状,但其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或现实意义) ,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十一、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1、可选用 MMPI 测验,探询病理人格特征和做精神病鉴别诊断。2、可选用 SCL-90 测验,了解其对自身症状的评估及程度。3、可选用 SAS 测验,评估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4、可选用 SDS 测验,评估抑郁方面的状态及程度。(或可选用 EPQ 测验,了解人格特征。16PF 主要用于人材选拨)十二、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 第 14 页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针对性。2、为寻找

8、心理问题的原因而使用量表 如社会再适应量表 SRRS3、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而使用的量表:SCL-90 、SAS、SDS、MMPI十三、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第 82 页1、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3、求助者的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

9、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5、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

10、者。十四、咨询师应如何转介?第 181 页1、应当事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2、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3、咨询师向新的咨询师详细地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但不宜泄露求助者的隐秘。4、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十五、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淡话时,要注意些什么?第 13-14 页1、态度要保持中立。2、避免提问失误。3、在摄入性的谈话中,除了引导性和提问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的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的谈话后,不能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在诚恳、客气。区分: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中提问时要注意些什么?第

11、12 页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询师信息的获得。3、避免多重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因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法回答5、避免责备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6、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十六、在摄入性的会谈中,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与范围?第 5-6 页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次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评测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十七、会谈内容的选择原

12、则 第 13 页: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有效。1)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2)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3)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4)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5)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意义。十八、商定咨询目标应注意什么?第 77-79 页1、求助者通过询问,促进求助者思考咨询目标2、发现深层次问题,要重新确立新目标。3、咨询师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强加到求助者身上。4、不能把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5、不能把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十九、如何商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13、第 75-76 页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2、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3、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4、向求助于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具体的、可行的、积极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属于心理学性质的、可以评估的、多层次统一的。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二十、与求助者制定咨询目标,如何判定咨询目标是否有效的?第 72-75 页1、属于心理学范畴。对于不属于心理问题的求助,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2、积极的。心理咨询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是符合人们发展需要的。3、具体或量化的。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执行和评估

14、,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执行,也方便进行咨询效果评估。具体目标是受到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目标。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超出了求助者可能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5、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6、双方可接受。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的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以中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

15、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二十一、对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第 171 页对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自评)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3、求助者的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他评)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二十二、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选择的原则)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

16、响方法的选择。二十三、本案例中,面质的目的是什么?第 108 页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1、促进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的了解2、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为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4、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二十四、本案例中,产生阻抗的原因是什么?第 163 页阻抗产生的原因是: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2、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A、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使求助者从中获益;B、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饰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A、阻抗来自于求助者只想得到咨询师赞同或反对意见的动机;B、阻抗来自于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C、阻抗来自于求助者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阻抗的表现形式?第 161-163 页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