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31671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先秦文学讲义张君梅绪论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文体的演变,文学观念的演变2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如诗经 楚辞 史记 汉书等作品。通过神话传说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观念,诗骚、史传、诸子、诗、词、赋、曲、戏剧、小说等3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郑振铎: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文学史了解往哲的伟大精神与崇高的创作

2、成就。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外化形式。历史在变迁、人类在演进、环境在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亦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和面貌,但其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这就是本于生命、人心的不朽的内在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因为有此心、此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古人的作品产生感动和共鸣,并引发审美享受。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养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终生受用不竭。二、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1以作品为主,在对历代文学发展线索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读多背(记诵能生才识)2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3

3、史学思维2古代文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的,必须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序列中理解把握文学演进的脉络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成就及其地位4文化学视角文学演进与整个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往往渗透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在广阔的文化学背景下了解文学。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 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1 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等等)2 内部因素(文体演进、各朝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地域文学差别)3 演进动力民间文学发展的推动(活水源头):雅俗互动外来文学的影响

4、4 演进途径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曹丕早在典论论文里就说:“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复古与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专门就文学的通与 变,也就是因与革、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文与道的离与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 系。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 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文学或与道离,或与道合,离与合又有程度的不同。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1以文学本身发展变化为断限根

5、据分三古:上古,杂文学,孕育发展,特点古奥中古,文学自觉与繁盛,以典雅为特色3近古,市民文学,个性张扬,俗文学兴盛2以朝代分期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说一、中国文学的起源习惯上将上古到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学现象称作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和孕育期,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识、文学形式、风格等形成。1口头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 )据说是神农时代一首农事祭歌。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皇甫谧帝王世纪 ) 康衢

6、谣:“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传为舜所歌卿云歌 、 尧戒 、 赓歌 、 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 ”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 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吴越春秋卷九)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较可信的夏代诗歌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2文字的产生与书面文学的出现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悬而未决, 周易 、 韩非子 吕氏春秋 、 说文

7、解字说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4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3诗乐舞合一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8、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 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 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

9、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箫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作。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 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 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 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 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

10、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 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 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5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形态与作者文化发展轨迹:巫史文化(夏商原始宗教文化)史官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士文化(春秋战国)散文:占卜记录叙事说理,卜辞史传诸子, 诗歌:宗教颂赞祷祝政治叙

11、事言志抒情, 诗经楚辞 , 作者:巫史士;集体创作到个性创作三、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夏商文学:原始宗教文化。涂山氏候人歌 ,夏孔甲破斧歌 。夏启九歌 , 诗经商颂五篇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有商代韵文。散文:尚书禹贡 甘誓据说是夏代遗文;商代有商书 ,其中盘庚记载盘庚迁都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西周春秋文学:史官文化,礼乐文化。以和谐典雅为特征。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历史散文有尚书周书 、百国春秋(现存为鲁春秋 ) , 左传 国语 ;诸子散文有老子 论语 墨子 。战国文学:士文化,百家争鸣。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战国策 ;楚辞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

12、学的 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 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 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 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 )第一章 上古神话一、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如宇宙开辟、6人类起源、平治洪水、太阳神、火神等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 (马克思)形象具有神格。传说故事:产生较晚,大都叙述古史事迹和英雄行为。后来神话的故事辗转相传,神话中的神变成人,如西王母

13、(豹尾虎齿善啸) ,传说中的人成了神,如黄帝,于是神话传说混淆起来,界限颇难分辨。中国古代神话的材料尤其显著。神话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出于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的惊奇和恐惧,幻想出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力量,对之加以膜拜,由此产生神话。神话故事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产生于初民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斗争过程中,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燧取火,庖羲氏的网罟捕鱼,大禹治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英雄,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又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神话故事一面表现了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恐惧,一面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

14、、丰富的智慧和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神话的功能和价值:1 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马林诺夫斯基原始心理的神话:“当仪式、庆典或社会、道德准则要求获得证据,证明它们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是现实的神圣的,这时神话便发生作用。 ”2 神话是联系个人和集体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3 神话使人们种种不安的情绪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获得宣泄出土资料中的神话:P39 中记载神话的古籍我国神话在文字产生之前已广泛流传在人们口头,但文字写定的时期较晚,大多出于战国、秦汉初人的记录。中国古代没有神话专书,神话材料保存较多的是山海经 、 楚辞 、 淮南子 ,此外在穆

15、天子传 、 庄子 、 国语 、左传诸书中也可找到一些片断。 诗经的商颂玄鸟 、 大雅生民7取材于神话。山海经共 18 卷,记载海内外山川神衹异物及祭祀事宜,相传为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鲁迅认为是古之巫书。 五藏山经5 卷最早,约成于战国初, 海外经四卷较迟, 大荒经四卷和海内经5 卷更迟,可能是秦汉人的作品,或为秦汉人增益。书中所记神灵约 450 多个,人形非人形神约为一比四。神能力广大,奇形怪状,有龙身鸟首,有马身人面,有人面蛇身,有三头六臂。出现时有红光满天,有狂风暴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奇怪的鸟首虫鱼和草木以及异国的奇异风俗,如三首国、一臂国、三身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此书对后代小说影响很大,保存了很多接近原始形态的神话材料。对我国神话传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楚辞里屈原的九歌 、 离骚 、 天问保存了一些神话, 天问尤其重要。 淮南子成书较晚,对神话搜罗宏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就保存在此书: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二、 中国神话及其意蕴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