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2711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化学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初探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的探讨与研究扶轮中学华萍1 问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 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趋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 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在我国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迫切。而目前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比是远远滞后的,更没有与日常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既是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相重要而有效的策略,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

2、本的教育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2 研究过程 以所教高一两个班的 111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在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111 份2.2 结果统计2表一:两个量表综合统计结果 未发生发生过,对你的影响程度没有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1 考试失败或不理想 0 17 31 46 11 62 与同学和好友发生纠纷 30 22 25 34 0 03 不喜欢上学 57 20 32 0 1 14 学习负担重 13 8 67 18 5 05 与老师关系紧张 66 17 27 1 0 06 当中丢面子 31 35 28 17 0 07 预期的评选落空如三好生45

3、 53 13 0 0 08 升学的压力 39 26 32 14 0 09 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 35 22 45 5 4 010 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 51 38 13 8 011 躯体表现,如头痛、胃口不好、难以入睡等- 26 73 12 0 012 人际关系敏感,如比不上他人、对旁人求全责备等- 63 31 16 0 113 抑郁,如容易哭泣、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等- 62 33 6 7 314 焦虑,如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紧张或容易紧张等- 57 28 6 16 4表二:第一学期期末成绩统计总成绩标准分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人数62 人化学成绩标准分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

4、人数62 人32.3 结果分析学生中轻重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布较广,主要体现为学习心理障碍。从学习心理不良的原因看,绝大多数学习心理异常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一种是根源在于学生自身,一些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等。 3 对策既然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二者又同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角色,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就成为能否

5、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活动载体,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主渠道。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情感等)进行辅导。现在国内外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的共识是心理辅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积极的形式,即培养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治本):一种是消极的形式,即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治标)。前者应为主导,后者是辅助,二者要结合起来,才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现有的高一化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内4容,我们本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原则,即充分吃透教材,优化教材中的

6、心理教育因素,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在“标本兼治”的同 时提高教学 质量。下面结合教学 实践中的体会,从“治本”、 “治标” 两个角度对化学教学中开展学 习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作初步探讨。3.1 治本3.1.1 挖掘教学素材进行情绪情感教育。充分利用中学化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高一化学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素材,例如:绪言部分,课上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详实的资料充满激情地介绍我国化学发展史上有过的极其辉煌的业绩,布置本节课后作业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下分组搜集近几年来我国化学家的新成就,培养学生形成

7、将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意识。讲到环境保护一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缺乏社会公德的行径的憎恶、愤恨的情绪。告诫学生要有勇气同不法分子做斗争,同时善于用科学方法治理“三废”等造成环境污 染的物质。教学中长 期坚持这样做加大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力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系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1.2 利用化学史实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坚信自己的能力及5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如在教学中针对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时,态度不

8、够严谨,有畏难甚至惧怕心理的情况,除在每次实验前说明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外,特别向同学们介绍居里夫人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矿物、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的分离、一点一点的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镭的伟大事迹。指明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3.1.3 借助化学科学之美激发学生追求真和美的激情,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 这种感觉”(杨

9、振宁语)。例如,高一化学的重点之一元素周期律就是体现化学学科中理论之美的典范:门捷列夫把当时已知的化学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使周期表在整体上呈现出美妙的循环和节奏,留下的空位预言了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显示了理论良好的简洁性、自恰性和预见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元素周期律取得了高度的完美和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学会应用理论,更要学会欣赏化学理论简洁、新奇、和谐之美,促使他们不断探索问题,体验科学家成功的快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真正体会科学之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感受6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创造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充满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3.1.4 努

10、力营造营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易诱发“ 学习困难学生” 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教学 过程中我们应逐步改进评价方法,多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师生间的互助与合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无疑可以给课堂增添巨大的活力。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 ”的架子,起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围绕学习的主题积极思维、畅所欲言、

11、热烈讨论、勇于实践,在老师的组织协调下取得满意的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坚持、合作、创新的良好科学品质。3.1.5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愉快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化学的概念与原理抽象程度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解释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可以弥补化学学科传统教学的一些缺憾。高一教材中电离理论和化学键理7论都很抽象,不好理解,有了多媒体,问题迎刃而解,精彩的课件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

12、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提高,也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3.2 治标从初中步入高中的学习,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感到很不适应,学习成绩跟不上而造成一些心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想办法予以帮助和解决。具体方法如下:3.2.1 加强学法指导,建构知识体系。现代建够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中有目标指引的学习(自主学习)和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自主进行学习评价),即要求学生能够“会学” 。教 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联系的、条

13、理化网络化的脉络来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3.2.2 加强课下辅导 ,增强学习信心。教与学作为相依相随的两个方面,需要教者与学者密切配合,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只会毫无结果。课后的个别辅导是鼓舞学生学习斗志,激发学习热情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里的辅导不仅仅是对其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补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辅导手段,让学8生自己愿意把心里的真实感受表露出来,再“对症下药” ,疏通其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4教学实践后统计结 果表一:两个量表综合统计结果未发生发生过,对你的影响程度没有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1 考

14、试失败或不理想 0 15 32 48 13 32 与同学和好友发生纠纷 39 26 25 20 1 03 不喜欢上学 56 26 26 2 1 04 学习负担重 11 6 68 20 6 05 与老师关系紧张 70 19 21 1 0 06 当中丢面子 30 38 31 12 0 07 预期的评选落空如三好生47 52 13 0 0 08 升学的压力 32 28 31 18 2 09 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 37 17 42 9 6 010 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 49 40 15 6 011 躯体表现,如头痛、胃口不好、难以入睡等- 29 72 11 0 012 人际关系敏感,如比

15、不上他人、对旁人求全责备等- 65 30 16 1 113 抑郁,如容易哭泣、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等- 64 31 7 6 314 焦虑,如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紧张或容易紧张等- 60 27 5 15 4表二:第二学期期末成绩统计结果9总成绩标准分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人数64人化学成绩标准分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人数79人5 结论与结果分析5.1 实验班的化学成绩的总体水平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 是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学习心理辅导后,增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树立了学习信心,掌握了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正是因为在化学学科中注

16、重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辅导,才使得学生的化学成绩相对总成绩有所提高,如果各学科教师都能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总的学习水平,对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2 两个量表统计后显示的数据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应激反应良好和症状缓解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学实践的时间较短,科目单一。心理辅导是一项费心力、见效慢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比较困难,而且高一化学由于课时所限,在整个年级组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使得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太少,而制约学生的整体学习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这两个量表并不能仅反映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心理的变化,所以量表数据没有明显变化也是正常的,不意味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中无足轻重。10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在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坚持做好这项工作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