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5221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2)(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 ) 1 ( 20 14 台州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 1) ( 4)题。 满井游记 ( 节选 ) 明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 , 偕数友出东直 , 至满井。高柳夹堤 , 土膏微润 , 一望空阔 ,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 鳞浪层层 , 清澈见底 , 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山峦为晴雪所洗 , 娟然如拭 ,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 柔梢披风 , 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悠然

2、自得 ,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 ,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 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 , 余之游将自此始 , 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廿二日天 稍和 略微 , 稍微 柔梢 披风 开 , 分散 麦田浅鬣寸 许上下 , 左右 呷浪之 鳞代鱼 ( 2) 与 “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 的 “ 于 ” 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 A 贤于材人远矣 ( 伤仲永 ) B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隆中对 ) C 于是鸱得腐鼠 ( 庄子 惠子相梁 ) D 欲有求于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3) 用

3、 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 亮晶晶的 , 好像明镜刚打开 , 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 4) “ 此地适与余近 ” 中的 “ 近 ” 字言浅而意深 ,请你细读原文 , 说说它的内涵。 指满井和 “ 我 ” 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 指“ 我 ” 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 指满井山水具有和 “ 我 ” 相近的性情品格 , 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解析: ( 1) 此题重点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解答时 ,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如 “ 披 ” 在这里译为 “ 开,分散 ” , “ 鳞 ” 在这里借代 “ 鱼 ” 。

4、( 2) 此题重点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时 , 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 , 结合语境 , 分析比较 , 做出选择。 ( 3) 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遵从翻译的规则 , 一字一词的翻译 , 不能漏掉词语。同时 , 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 ( 4)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时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 , 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剖析评价。写景的文章 , 一般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 因此作答时要透过景物 描写的表象去审视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 阅读出师表选段 , 完成 ( 1) ( 5) 题。 出师表 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5、,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 夙夜忧叹 , 恐托付不效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五月渡泸 ,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 进尽忠言 , 则攸之、 祎 、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 , 则治臣之罪 ,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

6、则责攸之、 祎 、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 1) 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臣本 布衣 平民 , 百姓 由是 感激 感动 , 激动 , 感慨 深入不 毛草木 夙夜 忧叹 早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躬 耕 于南阳 在 还 于旧都 到 以告先帝之灵 来 咨臣 以当世之事 拿 ( 3) 翻译句子。 遂许先帝以驱驰。 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 , 面对这篇文章 , 我涕泪交流 , 不知说了些什么。 ( 4)

7、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一句中的 “ 此 ” 指哪两件事? 五月渡泸 , 平定南方。 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 ( 5) 读了此文 , 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 , 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示例:我欣赏诸葛亮的知恩图报。他为刘备的知遇之恩而无怨无悔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 已。 俗话说“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感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更要学会感恩 ,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对自己感恩,对同学感恩,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社会感恩,对祖国感恩! 3 ( 2 0 1 3 娄底 ) 阅读下面文字 , 回答问题。

8、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 , 孙叔敖举于海 , 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B 至若 / 春和景明 C 贤者 / 能勿丧耳 D 策之 / 不以其道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9、 舜发 于畎亩之中 ( 介词,从 ) B 必先苦 其心志 ( 代词 , 他的 ) C 曾 益其所不能 ( 益处 ) D 人恒 过然后能改 ( 犯错误 ) ( 3)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 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 , 得出要增长才干 , 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D 选文先谈人 , 主要体现 “ 死于安乐 ” ;后论国 ,主要体现 “ 生于忧患 ” 。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 , 使他的性格坚忍。 然

10、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就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 5) 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文章层层推进 , 步步深入 , 结构清晰 , 论证极为有力。 解析: ( 1)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 A 项的正确停顿应为 “ 故 / 天将降大任于 / 是人也 ” 。 ( 2) C 项中的“ 益 ” 应解释为 “ 增加 ” 。 ( 3) 谈人体现 “ 生于忧患 ” , 论国体现 “ 死于安乐 ” 。 ( 4)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要字字落实 , 做到语句通顺。注意古今异义词 “ 所以 ”“ 然后 ” 的解释。 ( 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能力。

11、本文第一段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 生于忧患 ” 的观点 , 然后从反面论证人才造就、治理国家方面 “ 死于安乐 ” , 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 结构清晰 , 层层推进。 4 ( 201 3 烟台 ) 阅读下面文段 , 回答问题。 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亦我所欲也;义 ,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2、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 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 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 一豆 羮 ,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B. 万钟 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 于秦C

13、. 得 之则生 , 弗得则死多助 之至 , 天下顺之D. 生 , 亦我所 欲也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答案: D ( 2) 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 ( 为了礼义 ) , 宁愿死也不接受 ( 施舍 ) , 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 却接受了。 ( 3) 第 段画横线句子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中的“ 是心 ” 具体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 ( 4) 第 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 “ 嗟来之食 ” 的事例 , 论证了 “ 义 ” 比 “ 生 ” 更重要的观点 , 然后指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是失其 “

14、 本心 ” 的表现 ,指出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的告诫。 解析: ( 1) D 项 “ 欲 ” 均可解释为 “ 想要 ” 。 A 项前者为 “ 因 此 ,所以 ” ;后者为 “ 原来 ” 。 B 项前者表对象 , 对;后者为 “ 到 ” 。 C 项前者为代词 , 指代 “ 一 箪食 , 一豆羹 ” ;后者为动词 “ 到 ” 。 (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在遵循文言句子翻译忠于原句 ,表达流畅原则的同时 , 落实两个通假字 “ 乡 ”“ 得 ”的意思。 (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 是心 ”的意思是 “ 这样的思想 ” , 由此可知 “ 是 ” 在句中为代词 ,

15、 指代的内容在该句的前文 , 且距离不远。经筛选 , “ 贤者能勿丧耳 ” 的高贵思想便是 “ 所欲有甚于生 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 ( 4)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前两处要结合文中 “ 得之则生 , 弗 得则死 ” 来理解。第三处 ,需要 先理解 “ 本心 ” 的含义 天性 ,天良;再借助题干的提示作用,在第 段中进行筛选、比较 ,最终确定一个表明不正确做法的句子作为答案即可。 5 ( 201 3 舟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 节选 ) 北山愚公者 , 年且九十 ,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 聚室而谋曰: “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杂然相许。其妻 献疑曰: “ 以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