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8520220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论文挑战学生能力的“定义型”试题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与经验”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要使上述教学理念真正在教学中得以落实,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认真组织“数学活动” ,精心编制习题,以习题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2、我们觉得“定义型”试题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题型,也是近年来中考的亮点之一。它在强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的过程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数学,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真正对学生数学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谓“定义型”试题,一般指给出一种问题情景或介绍一种新的规定,通过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边学边思考,按照题意,解决有关的问题。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与同行共赏析。例 1、 (06 年浙江实验区 23 题)如果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正整数为“神秘数” 。 如: ,

3、,204241,因此 4,12,20 这三数都是“神秘数” 。260(1)28 和 2012 这两个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2)设两个连续偶数 和 (其中 取非负整数) ,由这两个连续偶数构2kk造的神秘数是 4 的倍数吗?(3)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取正数)是神秘数吗?为什么?分析:(1)由规律:4=41= ,12=43= ,20=45= ,28=47= ,20120242462682=4503= ,知 28,2012 都是神秘数;54 (2) 是 4 的倍数,但不是 8 的倍数;)12()(2kk(3) 是 8 的倍数,因此不是神秘数。1评注这是一道归纳、猜想型的探索性试题。这类题经常

4、用不完全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即由特殊事件的结果猜想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试题往往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的拓展,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它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理解“神秘数”的定义,进而探究它的性质,尝试寻找规律,验证猜想正确。当然,本题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比如从 4 开始第 2006 个“神秘数”是几?还可以求若干个“神秘数”的和,等等。例 2、 (06 年安徽实验区 23 题)如图 1,凸四边形 ABCD,如果点 P 满足APD=APB= ,且BPC=CPD= ,则称点 P 为四边形 ABCD 的一个“半等角点” 。(1)在图 3 的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 P,且满足 ;(2)在

5、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 P,保留作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3)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 、 如图 2) ,证明 上任意一点也1 12P是它的半等角点。分析:(1)所画的点 P 在 AC 上,且不是 AC 的中点;(2)画点 B 关于 AC 的对称点 ,延长 D 交 AC 于点 P,点 P 即为所B求;(3)连 , , , 和 , ,A1D1C2P由题意,B =D ,D =B ,所以B +B PA1CP1A1=180CP1因此 在 AC 上,同理 在 AC 上。由D B 得, =121212D1, = ,于是 B、D 关于 AC 对称,设 P 是 上一点,由对

6、称性可B12以得DPA=BPADPC=BPC,即点 P 是四边形的半等角点。评注通过审题,首先要理解“半等角点”的定义,进而了解它的性质,那么解决本题就不会太难了。用到的知识点,学生可能比较熟悉,但是要自觉地运用到新情景中去,对学生是有意义的挑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题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开展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例 3、 (05 年滨州试题)在ABC 中,若A、B、C 的对边分别为 ,则cba,有结论:;cos22Aba Baccos22Cac(1)上面的结论即为著名的余弦定理,试用文字语言表述余弦定理: ;试用余弦定理解答下面的问题:(2)过边

7、长为 1 的正三角形的中心 O 引两条夹角为 120的射线,分别与正三角形的边交于 M、N 两点,试求线段 MN 长的取值范围。分析:(1)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 2 倍;(2)如图,设 ,则 , , ,xAxCxM110在MCN 中,MCN=60,由余弦定理得, 60cos222 NCMCMN ,当 时,MN 取最小值 ,当 时,41)(3xx21x210xMN 取最大值 1,因此 。2评注本题以学生后继学习内容为背景,介绍重要的余弦定理,要求学生能模仿应用定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挑战。但是由于学生起点不一,有的同学可能自学过有关的知

8、识,或在竞赛辅导中学习过此定理,或者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介绍过有关内容,我们认为在“定义型”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应尽力避免之。否则,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平,会形成把高中知识放到初中来学的错误导向。其实,本题的文字语言叙述和二次函数最大(小)值的取法,学生难度很大。是否会与新课程理念相左,值得商榷。例 4(05 年嘉兴试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相似图形时,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及其性质可以拓展到扇形的相似中去。例如,可以定义:“圆心角相等且半径和弧长对应成比例的两个扇形叫做相似扇形” ;相似扇形有性质:弧长比等于半径比,面积比等于半径比的平方请你协助他们探索这个问题。(1)写出判定扇形相似的一

9、种方法:若 ,则两个扇形相似。(2)有两个圆心角相等的扇形,其中一个半径为 、弧长为 ,另一个半径为am,则它的弧长为 ;a(3)如图是一完全打开的纸扇,外侧两竹条 AB 和 AC 的夹角为 120,AB 长为30,现要做一个和它形状相同、面积是它一半的纸扇,求新做纸扇(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评注本题通过与三角形相似的类比,给出相似扇形的概念、性质,提出阶梯式问题,要求学生像数学家研究数学那样,去探索研究问题。分析:(1)如:圆心角相等,半径和弧长对应成比例等;(2) ;m2(3)圆心角 120,半径 15 。2评注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相似扇形的定义与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性质类比联

10、想,使学生从模仿与迁移中实现信息的迁移与转化。这样的阅读理解题,我们认为能考查学生适应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渗透了新课程的创新理念。从实践来看,难度适中,学生和老师是比较欢迎的。例 5、阅读以下短文,然后解决下列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边与矩形的一边重合,且三角形的这边所对的顶点在矩形这边的对边上,则称这样的矩形为三角形“友好矩形” 。如图 1 所示,矩形 ABEF 即为ABC 的 “友好矩形” 。显然,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其“友好矩形”只有一个。(1)仿照以上叙述,说明什么是一个三角形的“友好四边形”?(2)如图 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

11、 C= 90,在图 2 中画出ABC的所有“友好矩形” ,并比较这些矩形的面积大小;(3)若ABC 是锐角三角形,且 BC AC AB,在图 3 中画出ABC 的所有“友好矩形” ,指出其中周长最小的矩形并加以证明。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 “友好矩形”的定义,那么就可以类比地得出“友好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重合,三角形这边所对的顶点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上,则称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为三角形的“友好平行四边形” ;(2)此时共有 2 个友好矩形,如图 2 的矩形 ACBD、矩形 ABEF;其面积都为ABC 面积的 2 倍,因此, ABC 的“友好矩形 ”的面积相等;(3)

12、此时共有 3 个友好矩形,如图 3 的矩形 BCDE、矩形 CAFG、矩形ABHK,其中矩形 ABHK 的周长最小。简证:由于这三个“友好矩形”的面积相等,设为 S,矩形 BCDE、矩形CAFG、矩形 ABHK 的周长分别为 , , ,ABC 的边长1p23BC= ,AC= ,AB= ,则abccba且 , ,所以,21SpSp2S3 0)(21 abSp因此 ,同理 ,所以 最小,即矩形21p32p3ABHK 的周长最小。评注首先给出 “友好矩形”的定义,然后要求学生类比得出“友好平行四边形”定义,促使学生重新审视相关定义,并且能跃跃欲试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但是要防止漏解,这也是有较好的区分度之一。最后的证明,又使学生从数形结合,回到理性的思考。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中考中出现的新题型,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又给学生创造了灵活、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探索思考的机会,要加以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促进新课程的积极实施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