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20109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2010-3-17【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重点难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2.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一、学生得分情况一览第卷:选择题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案 D A C D B C D A C B做错人数 10 26 6 3 10 19 4 1 3 8错 项 CD D第卷:题型 翻译 诗歌 默写 文学作品 语言运用 作文 总分最高分 6 6 5 18 14 51 125

2、最低分 1 0 3 10 6 15 76二、错因分析:(一)选择题(二)11、文言文翻译(1)家业农,不任作苦,委耒耜,慨叹而去之。 (5 分)学生答案示例:家里的祖业是当农民,元达不情愿耕作的辛苦,委屈于耒耜,因此叹着气离开了故乡。家里田地农活,他不喜欢担负劳苦,给他耕地用具,就感慨叹息着离开。元达在家以农为生,不能忍受劳作的辛苦,放下耒耜,感慨而又叹息地离开。(2)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哉?(5 分)学生答案示例:虽然是盗贼、无赖,也大多处身于这些人之间,与屠夫与商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即使是盗贼无赖不守信用的人也进入朝廷内,这和杀狗的、贩卖缯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盗贼无赖,

3、也从其中参与,这与屠夫狗贩卖杂货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三)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分)学生答案示例:本首诗表现了诗人游庐山借宿在栖贤寺所发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超然物外之情,由诗中“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可看出。(2)请从“动”和“静”的角度赏析颔联。 (5 分)学生答案示例:“千山月午”是静景, “一壑泉鸣”是动景。诗人描绘了静的月光和动的泉鸣,动静结合,灵动丰富,使意境更充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4)文学作品阅读:14。文章第 1 段描写张翰“莼鲈之思”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 分)学

4、生答案示例:引出下文作者要写的莼菜,并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体现了莼菜之思就是故乡之思。以一段历史故事作开头写“莼鲈之思” ,既为下文写莼菜做铺垫,又能引起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作者这样来安排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能够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点明中心。17.文章倒数第 2 段中为什么对莼菜进行细致的描绘?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两次吃到的莼菜的味道都“没什么特别” ,其用意何在?学生答案示例:倒数第 2 段对莼菜细致的描绘为了体现莼菜非常平常。莼菜本身并没有多少特别,人们喝了它的汤,回味着汤味,让人想到了故乡,让人引发出对故乡的思念,莼菜之味,就是故乡的味道。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莼菜的平常,

5、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为下文突出中心,做铺垫。用意是为了表明莼菜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作者拿自己老家的莼菜与江南的莼菜做细致比较,意在突出江南的莼菜数量多,品质好,是一种思乡之物。意在突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无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 ,而这“无味之味”就是故乡的味道。三、突破重难点:(一)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

6、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 ”五个字。“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

7、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如: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如:焚百家之言。不宜把“言”译为“话” ,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里的“言”不是“说” ,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

8、内、并吞八荒。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

9、从而师之。“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短屈原于顷襄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二) 、诗歌鉴赏题方法(思想情感类参考诗歌单元学案)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1)三看:看题目明确对象,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2)分析诗歌内容:抓住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情感。(3)答题规范模式:本诗描写了景物,写出了景物特征,运用了手法,渲染了氛围,抒发了诗人情感。(三)文学作品阅读题例如:09 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

10、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 分)答案:1、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2、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如:09 年全国卷岳 桦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分析: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1、2.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四、反馈练习:(一) 、 (09 年湖北卷) 孟德传 宋 苏轼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 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 饼,携以入山。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 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 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

12、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1) (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宋 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注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13、试作简要分析。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答: 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三)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健)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窗外的河坝下,

14、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蛰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

15、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杀手锏。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做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