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19908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P1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概念1、高等教育:(判断、选择)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的开端: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4、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2、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着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4、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机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5、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其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此外经济的发展现状抑制或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6、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斯特鲁米林的研究(劳动

3、简化率的观点)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丹尼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研究)7、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8、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2、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8 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职能起源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与欧洲中世纪。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

4、希腊的“学园” 。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近代: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1895 年天津中西学堂,1898 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 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现代化大学的开端 1810 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9 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其背景是 1862 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公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代表的学院有:康乃尔大学(著名的) 、威斯康星大学(另一所重要地位的增地学院)其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而

5、著名,他的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3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简答)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核心)实施的途径3、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两个历史阶段1961 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6、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 年 3 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年 6 月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单选、多选)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

7、工作的核心。5、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判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P261、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 (填空、选择)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开展的,针对特点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制定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具有评价作用具有激励作用(多选、简答)4、高等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

8、全面发展教育 P30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概括如下:人的体力和智力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马克思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所处的群体。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还从人的发展条件角度, ,论证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题)2、全面发展

9、教育的组成部分: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3、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教育。4、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选择)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P381、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西方:个人本位观: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社会本位观:柏拉图“理想国”我国:社会本位观:孔子让个人适应社会个人本位观: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要理解“道” 。2、任何看待“社会本位学说”与“个人本位学说”

10、(简答)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3、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简答,)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和规范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生产性。4、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简答)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

11、练。特征:首先,他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5、为什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简答):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6、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英才教育阶段是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

12、的 15%时;大众教育阶段是当该比例达到 15-50%时;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7、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8、对高等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人类历史上提出最早孔子(“主张有2教无类”和柏拉图主张“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另外还有西尔佛(英国)和胡森(瑞典) 。9、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起点连续过程最后目标结果。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10、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高等教育平等

13、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思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11、高等教育的效率: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12、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13、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情况下: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再次,国家采取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避免“马太效应”积

14、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多选、单选)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谁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学校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学制建立受限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3、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单选)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代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代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第二节 高等

15、学校的学位制度 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2、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3、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学士、硕士、博士。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是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硕士、博士。7、我国学位级别:学士、硕士、博士。8、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1980 年颁布)学士: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于权利机构为各授权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1、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普遍采用统一考试录取新生)由高校单独组织

16、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简答)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3、我国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制度的现状:1993-1997 有国家负责安排就业,尽量采取双向选择1997 以后,自主择业4、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顺利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1、高校教师职务的设置: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2、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3、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