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19806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毕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作者】陈 小 娥 【关键词】 英雄形象 英雄主义 时代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指导老师】冉 易 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 言一般说来,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可谓硕果累累。通常人们说的“三红一创”四部 17 年的当代名作(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其中三部也就是“三红”都属于革命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它由三个关键词构成,是革命、历史、小说。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通常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英雄的描写和英雄主义的表现是文学反映历史、反

2、映时代、反映人生的真实写照。自上个世纪以来,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为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而建立新的、独立的社会,甚至为了心灵能够冲破枷锁获得真正的自,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流血牺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屈不挠的一页,到本世纪上半叶,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普通民众的反抗精神得以唤醒,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出了惊天动地的悲壮与崇高。中华民族从沉睡到惊醒、从屈辱到站立,点点滴滴都体现着伟大的英雄主义,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当代文学要反映现实,就必须要对贯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进行深层次的开掘。五六十年代这种民族精神仍然激励着中国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以说此时期依旧是英雄主

3、义精神高扬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作家怀着异常的热情积极投入文学创作,他们希望通过书写,反映伟大时代的伟大精神,用生动、鲜明的新的英雄人物形象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正如邵荃麟所说:“我们文学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精神去教育人民,去培养人民中间新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他们为创造新生活而斗争。”1作家们挥笔写就了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苦菜花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它们的形成都得益于当时历史漫长和规模巨大的战争。代讯在世纪末的回眸与前瞻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散论中发表了观点,认为这些战争文学作品在其叙事结构上的共同点之一:从叙述基调来看,这些作品大都采用了“风滚滚唱英雄的高昂格调,是一种比较浪漫和充满乐观的英雄赞

4、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文学接受中的非审美因素逐渐淘汰殆尽,其艺术局限日渐清晰地浮现出来。”文学的作用突出体现为教育的作用,但是文学艺术毕竟不是“政治的传声筒”,它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原则,在利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时,应力求做到真实,表现英雄主义时也不例外,不能简单地把塑造“英雄典型”作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更不能为了强调典型,就把阶级性、党性这些一般抽象的属性作为典型的内容,把“夸张”或“扩张”作为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是违背文学的本质的,也是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人物塑造模式化、平面化的重要原因。一、“英雄”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家在创作中应明确基本的一点:“文学是人学,它既要表现人的丰富生活,更要显

5、示根本的人性。人性既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卑下的一面。”英雄也是人,在作品中塑造英雄形象时,必须写出他作为人根本人性的一面,正如狄德罗说的“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2英雄人物身上也应适量体现出一些人的平常性,包括弱点和缺点,描写出多方面的性格,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人。(一)英雄的本质英雄是伟大的,他具有超世人的一面,但这种伟大性,如果孤立地按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突显,就会使人物走向极端化,脱离实际生活,变成书中的范例。例如保卫延安,它是当代最早被冠以“史诗”美誉的长篇小说,其作者由衷谈到:“在这粗劣的稿纸上,每一页都浇洒着他的眼泪!作者想把那忠诚质

6、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精神传达给广大的读者,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是创作的需要,也是作者内心波涛汹涌的思想感情的需要。”3由此可知,这部作品就是以激昂的气氛和高扬的格调,构成了我国军事文学的高昂革命英雄主义的起点,也正由于小说追求的不是纯艺术,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英雄只是性格单纯、行为勇敢的人,他们完全是被理想化和浪漫化了英雄形象。就拿英雄人物之一周大勇来说,作者在他身上概括了中国解放军中千万个普通战士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但是从周大勇身上我们仅仅看到了强烈的阶级爱憎和勇猛极强、机智灵活的斗争精神,很难看到他作为正常人的最普通、最自然的一面。总的来说,作者呈现在我们面

7、前的是一个标准的钢铁战士,没有七情六欲,甚至缺少人基本的生理特征,在长城线突围一役中,他虽然已经身负重伤,但当战友们把他背到附近老乡家养伤时,他依然强撑着站立起来,不愿意把血渍粘在老乡整洁的床铺上。这似乎让我们觉得他“高尚”得不近情理,缺乏普通的人味,这种一味排斥平常性的做法,让人物变得虚假,既不具备生活的真实,更没有能够升华到艺术的真实,也就失去了英雄的美感效应,架空了人物的审美价值。冯雪峰在为保卫延安所写的序言中就写道:“以这部作品所已达到的根本的史诗精神而论,我个人是认为它已经具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史诗的精神;但在艺术的技巧或表现的手法上当然还未能达到古典杰作的水平。” 如果这部小说能从事

8、业中的一个人这样一个角度去写,或者说小说能将周大勇的感情世界放在一个更显著的地位去写,那么这个英雄形象就会具有个性的光彩,如果矫枉过正,在人物身上不合时宜地加进一些平常性,刻意追求性格中的缺陷,就会削弱英雄的主体性格,同样没有审美价值。(二)英雄形象的缺失英雄形象是从历史的深处、从现实的泥土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们也具有一个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要书写真正的英雄,塑造完整的英雄性格应当把性格中的伟大、光明的一面和渺小阴暗的一面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在克服障碍、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中呈现出伟大性,在突出其光辉性中自然显现其庸俗性。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出身贫困、勇敢、坚强,小小年

9、纪就从德军士兵枪口下救出布尔什维克。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抢修铁路;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身残志坚,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这都是他灵魂深处蕴藏着的伟大精神,同时,他又是现实中存在的完整的人,他是狭隘的偏执者和粗暴的人。他鄙视资产阶级,因为冬尼娅的父亲是林务官就同她彻底决裂,他哥哥同一个贫穷的农民寡妇结婚,他视为卑残。这样一方面说明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局限性,把所有的有产者,包括中产阶级、小手工业者都当作资产阶级,坚决与他们划清界线。这些不能不算是保尔光辉性中的庸俗,它是一种特有的、本质的、人性的东西。作家既要描写这种常人的共性,更要拨

10、开云雾看明月,不断深入探求那种“灵魂的深”,写出英雄在弱点掩盖下的崇高特性。净化了心灵,使思想得到升华,成为真正的“钢铁战士”。这样的英雄才能让我们真正感觉到他的存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的缺失,如: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这位年轻的“少帅”,“精悍俏爽,健美英俊”,足智多谋,文武全才,作者塑造了少剑波这个形象缺失的英雄,给读者的感觉不真实。林海雪原出版后,就有评论者指出:“少剑波的形象写得概念化。”“少剑波使人感到不够真实,是在于这一人物的塑造的严重概念化,缺乏鲜明的个性。”这些评论是较有见地的,因此,塑造丰满的英雄形象非常重要,能使读者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二、“英雄

11、”与“英雄主义”的关系(一)英雄的特质英雄身上能够充分体现出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英雄主义并不是英雄的专有属性,英雄主义是任何人都潜藏着的精神素养,在特定条件下,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被激发和释放时,他就成了英雄,“英雄主义作为战争文学主旋律,它既体现了自身的美学特征,与回荡在新中国精神文化领域中的浪漫情愫和对现实与将来的理想化认识互为表里,迅速融为了一体,也完全吻合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与要求。”英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因此,英雄形象进入不同时代的文学是人性召唤的必然结果,作家应该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发掘人身上这种普通存在的、潜藏的精神素养。一个看来很平常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与处境中也可能超了平常的

12、自己,成为英雄。例如:古罗马史上的斯巴达克,可能是他的自我意识觉醒,也可能是他从同伴身上看到了血的教训,发出了陈胜、吴广式的呼喊:“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率领角斗士学校与他有着相同命运的 78 名勇士,举兵起义,先后占领大半个意大利,使元老院都为之震惊。斯巴达克以他的勇敢坚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个人品质为后人称道。马克思说:“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具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苦菜花中的母亲冯大娘,丈夫冯仁义为避迫害,只身闯关东,她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大儿子德刚和大女儿娟子都参加了革命,冯大娘支持娟子当民兵,并亲自送二

13、儿子德强参加八路军,当得知大儿子德刚牺牲的消息之后,她强忍悲痛,更加坚定地投入革命斗争。小说以母亲一家的经历为核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冯大娘是一位很平凡的母亲,但在抗战初期这个特定的处境中,她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变得勇敢、坚强,成为英雄。(二)英雄主义在特定时期的突显英雄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出迷茫、恐惧等一般人物的普遍心理。所以“英雄”与“普通人”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不能以“阶级理想”为标准,借用“幻想”、“拔高”、“夸张”等“超现实”的手段,集众美于一身,塑造出“完美无缺”的,或者说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真实的人性既具有人的创造性、能

14、动性,又具有人的局限性。具有创造性、能动性、人才区别于动物;具有局限性,人才区别于神。美学中的所谓“缺陷美”,往往能有力地表现出人性美,因此,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关系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实际生活却分明告诉我们,人只寻求近似的完美,那严格讲来是不应该叫做完美的。人们只寻求好的而不是完美的,只有纯粹数学要求完美;甚至应用数学都以近似计算为满足。在生活的任何领域寻求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我们希望呼吸清洁的空气;但是我们注意到,绝对清洁的空气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的。我们希望饮清洁的水,但也不是绝对清洁的水;绝对清洁的水(蒸馏

15、水)甚至是不可口的。”这种关于美丑二重关系的理论我国美学史上也有很多理论家提出,如:清代的文学理论家叶燮,他说:“凡物之义不孤行,必有其偶为对待。弃者,取之对待也。”叶燮认为事物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是对立两极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转化。只有懂得这种美丑辩证法,在塑造英雄形象时,才不回避缺陷,通过表现缺陷美显示出更迷人的美。但可悲的是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的许多英雄人物形象,都被拔高成了一种单一的模式,他们大都出生贫苦,大公无私,英勇善战,不怕牺牲,高大威武,没有精神危机,甚至没有七情六欲,不会轻易死亡。如果非“死”不可,那么只能是视死如归,英雄虽“死”,但必须表现革命的最后胜利。这样的例子

16、非常多,下面一段描述仅为其中典型之一:“约有一个班的敌人投掷着手榴弹卷过来了,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他居然还能跪起来投出手榴弹,而且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王应洪就整个地出现在敌人面前,拦住了敌人,进行决战了。敌人蜂涌上来,想要活捉他。他打完了冲锋枪里面的子弹,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我军发动了对青石洞南山的攻击,一个钟点以后就全部地歼灭了山头上的两个加强连的敌人。”这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中国革命史上经历的挫折、牺牲乃至惨重代价所包含的“悲剧”精神,在这里被一种“乐观主义”轻轻化解了。表现“乐观主义”没有错,但它不能脱离生活真实,违背人的生理本性和情感逻辑,否则,充斥在作品中的只能是廉价的“乐观主义”和虚假的“浪漫主义”。这样,“英雄”成了理想化的奋斗目标,凌驾在“人”的概念之上,不仅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人”,表现的主体是通过庸俗化的阶级路线来完成的,这样的英雄是平面的,是“纸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