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518132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纲内容汇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雏形阶段:大约 12 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萌芽到雏形的标志。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

2、命初期,而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特点:较大规模、独立、世俗的中等教育在欧洲兴起,自然科学教育迅速扩展,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特点: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入大学教育活动领域,成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高等教育日臻完善。(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 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

3、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 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特点: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 ,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中心化 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综合化 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国际化 即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4、。职业化 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终生化 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多元化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和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虽出版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文献,但更多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渗透在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该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大多由学者们

5、在研究其他学科时附带讲行,较少以高等教育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也多为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副产品,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组织研究阶段 高等教育学产生:这种有组织的研究是早可上溯到 1880 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 ,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70 年代。在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出现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潘懋元先生呼吁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978 年5 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学科体系形成: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

6、时期. 1979 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它是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84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大高教所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1986 年 7 月-厦大高教所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这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有独立的研究机构,独立的文献、情报资料和独立昀人才培养系统,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3、高等教育学性质、发展动因和学科体系性质:教育科学体系中

7、的一门分支学科。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潘懋元、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 、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 、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概论 、胡建华的高等教育学新论 ,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等。这些著作各有特点,都为推动研究、探索、发现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研究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象、内容、方法、学科性质和基本规律等问题。4、高等教育

8、研究方法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于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理论等。第二层次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

9、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 28 中之多。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

10、的教育本质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理解和概念界定不同。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 4 种观点: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基本特点表现在“高”和“专”

11、 。高等教育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仅是“专”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教育目标的“专” ,教育内容的“深” ,教育方法、手段的“新”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和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两个最基本的价值应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质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可促进社会化、社会选择

12、和社会流动。以高等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 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早就人才。高等教育主要载体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3、高等教育内外

13、部基本关系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 高 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因素(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引导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14、,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念。教育方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方针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特点: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历史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受制于生产力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时代性(体现时代要求,反应时代特征) 、相对稳定性(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指导思想) 。2、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属于学术性概念。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属于

15、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中间层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因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教育方针更稳定,培养目标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不同而变化。联系: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3、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1949 年 12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表述比较明确的教育方针。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党提出的教育方针为“两为” 、 “两有”

16、,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 。1980 年和 1983 年邓小平通知分别题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81 年 9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向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 年 3 月 18 日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