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28516223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广州市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 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006 年 9 月 23 日满分 100 分 时限 120 分钟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时限:120 分钟。其中阅读资料 30 分钟,作答 90 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材料一京华时报报道,针对“染发致癌、染发导致白血病”的报道,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日前首次表示,染发已有百年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自 4 月 16 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经常染发易导致白血病”以来,这是有关的机构首次作出回应

2、。央视的报道援引了北京市友谊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昭的说法,称白血病患者韩女士有十几年的染发史,而且是定期染发,这与白血病发生有密切关系。这几乎是一个影响整个行业以及千万消费者利益的大事件了。然而,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消费者唯一的感觉就是无所适从。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表示,目前,零售市场卖的和专业美发机构用的基本是化学染发剂,纯植物的染发剂的确很少。由于化学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有关专家介绍说,对苯二胺对人体有害,于是一些社会媒体将其演绎成为“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经常染发的消费者而言, “对苯二胺”这个名词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听完了以后仍然无法作出一个判断。其实这是

3、一个古老的话题,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可能具备他所要涉及的那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商家却有着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这一点来讲,这就是市场失灵了。而由于涉及利益,不能完全相信商家所说的。办法就是政府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由中立的机构出具报告,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弥补自己的弱势地位。然而,由于很多方面并不规范,消费者对很多貌似中立的机构实际上并不信任,所以在信息筛选方面,又会面临着新的困难,因为他们几乎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中立的,还是商家的托儿。事实上,单纯从此次美容美发协会发表的声明来看,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闫秀珍表示,在国际上染发已有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过染发可以导致

4、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这似乎并不能成为一个论据。的确,此前的多次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都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比如苏丹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就不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风险依然存在。只是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消费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且,从以往的惯例推断,如果有风险,后果恐怕还是要消费者独自承担,索赔几乎是不可能的。消费者只能等待,等待新的信息发布。而发布出的新信息,又可能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难选择。 中国青年报2006 年 4 月 25 日,有删节针对日前公众广泛关注的染发产品安全性问题,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25 日表示,染发产品可能有致敏作用,但尚不能证实染发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染发产品原料属于化妆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有关专家提醒公众注意,使用染发产品前要详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新华社北京 2006 年 4 月 25 日电,有删节材料二有些问题,如月饼豪华包装问题,专家能看出,普通市民也能看出,专家能提建议,普通市民也能提建议。但专家的视角无疑更为广泛,调查了解无疑更加深入,发言也更具权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家理应未雨绸缪,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将问题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在五六月份,各个厂家准备策划今年月饼包装的新花样时,就应站出来发表意见,以往年的经验教训为例,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规范,这样至少就能减少今年的浪费和污染。而等浪费和污染已成活生生的事

6、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谁都能提出来,还要专家干什么?其实这一问题绝不仅仅体现在月饼包装问题上。2004 年 9 月 29 日嘹望东方周刊报道:正当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有专家预计建成后功效甚微;9 月 27 日新京报报道:在虎跳峡电站工程即将上马时,九家民间组织呼吁,恳请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科学、公正地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专家对在建工程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是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表示怀疑。两相比较令人感慨颇多:对于已动工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专家此时的置疑是否还有意义?而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提出的怀疑如果

7、真有价值,真被有关部门采纳的话,可谓恰得其时。而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某些事情的置疑往往首先来自民间,最后的事实也通常证明民间的置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发前很难听到一些专家的声音,待恶果酿成后,各路专家的意见才响彻云霄。信息时报2004 年 9 月 30 日,有删节材料三2005 年 10 月,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决与棒喝: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对国内媒体撂下这样一句刺耳的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 5 个。”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得更不客气,更刻薄:“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 ”“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

8、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 50 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根据中国青年报2005 年 11 月 7 日的调查结果, “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只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位。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不再是可以相信的群体。丁学良对国内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评价,恰好吻合了中国民间社会对经济学界的普遍不满,他的言论发表之后立即在网络上得到民众的支持,也使他成为大众关注的明星。-南方人物周刊2006 年 2 月 24 日,有删节2006 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再次出现,马上又引来铺天盖地的评论。不同于去年的是,曾经支持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网友们,这次对这位“反对派”也保持了警惕。在众多的回

9、帖中,有人开始把丁学良点评经济学家标准的言论评价为哗众取宠。怎样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老话题在 2006 年继续,人们对经济学家不信任的情绪并没有告一段落,而是刚刚开始。该怎样弥补这道断层?丁学良此次的言论其实更偏重于经济学教育方面。在上海的一次论坛上,丁学良细化和重申了他去年曾经强调的观点经济学家不能什么都评论,但他的言辞却比以前温和。“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 ”丁学良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可以从事任何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研究,但在发言时应当强调自己的立场。同时,经济学家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还是在赞助下做的,在发布之前要说清楚, “既然做一个经

10、济学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规则” 。尽管丁学良此次的言论比去年的严厉指责温和得多,但引发的讨论却同样激烈,甚至还出现了对丁学良本人的质疑,说他“通过讲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把自己打扮成学术明星” 。不过,支持丁学良直接表达对国内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网友还是多数,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教授往往通吃,官也要,教授也要,而且大多是吃公家的饭,干自己的活。 ”很多人也在评论中重提了丁学良曾经的重磅观点:“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 5 个。 ”在这场对经济学家的集体批评中,观点的轨迹正慢慢发生变化,最开始是对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批评,接下来则加入了对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拷问。同时,网友们也开始讨论经济学家对实

11、践所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误导。从表面上看,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不信任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到现在,只要是知名学者出来讲话,即使是丁学良这样的“反对派” ,他的出发点也会遭到怀疑,更不要说涉及具体的经济问题,只要和网友观点有所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遭遇一片骂声。-北京晨报2006 年 2 月 8 日,有删节材料四2003 年 6 月 7 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 月 17 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 年数

12、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 1 小题不是错题。 ”仅仅一天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对原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 “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 。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6 月 23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论证后得出结论:题目无科学错误;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这题明显是错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朱如曾表示这个结论本身就不科学。“错题风波”引起了新闻周刊 南方周末 科技时报 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媒体在采访

13、多名数学界专家时,也得到了和朱如曾一样的回答,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事却一直未再表态。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高考数学题对错已不是数学问题。“他们不认错,我就一直关注下去。 ”朱如曾教授不断给教育部打电话询问此事进展,9 月中下旬,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论证,结论是:“基本维持 6 月 23 日的三点结论。 ”“我要是半途而废了,也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 ”10 月 12 日,他最后一次写信给教育部:“事情发展到今天,高招工作已经结束,国家选拔人才工作上的损失和考生公平利益上的损失已无可挽回,这是我和江苏广大考生以及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所始料未及和深感痛心的。 ”在再三呼吁

14、没有回音的事实面前,朱如曾开始给一些院士们发邮件,希望得到支持。在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 11 名院士在会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自此,包括 11 名中科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12 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选择题给出了一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京华时报2003 年 11 月 6 日,有删节材料五专家一说话,人们就唾骂,这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新景观。人们骂专家如今大有不分青红皂白之势,说错了,骂;说对了,但不中听,也骂。你听, “中科院生态专家王如松教授称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沙尘暴的形成不全是人为破坏环境所致” (

15、党报5 月 7 日) ,此言一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板砖如沙尘暴一般压倒性地朝王如松砸去。从叫骂声中,笔者通过归类,认为大致可分成三种声音:一、沙尘暴是害人的东西,王如松说话不负责任;二、王如松在为环保部门辩护;三、王如松在胡说八道(原因不明,反正就是胡说八道) 。笔者通读新闻全文,既没有看到王如松说沙尘暴不害人,也没有看到王如松声称我国的沙尘暴治理得不错,更没有觉得王如松的话莫名其妙。而只是发现王如松在演讲时提到,沙尘暴的成因有两个: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因素,但沙尘暴也有好的一面,即可以净化环境、给海水带来营养。相比较而言, “日本研究者称:沙尘暴可吸附污染物,有助于减少酸雨。 ”(新华网 5月

16、1 日)这条新闻中的日本专家,虽然说了和中国专家相同的观点,但在受批评方面却要比中国专家幸运得多。不过,日本专家的说法算是帮了中国专家一个忙,他证实,中国专家说的话是句实话。既然是实话,人们为何还要骂呢?我同样通过分类,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原因:首先,专家的话触及了群众利益的神经。人们在饱受某种侵害之苦时,不愿意接受实施侵害者的正面形象;其次,近年来,不少专家站在公众的对立面,说了不少令人反感的“谬论” ,王如松此刻受到了专家不良形象的牵连;第三,部分人对专家的话误读较深,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一知半解。但归纳起来看,群众对专家的信任危机才是主要原因。可见,王如松挨顿板砖虽然有些冤枉,但仍然值得包括王如松在内的专家们好好反省一番。某网友评论,有删节材料六五谷道场方便面横空出世之后,非油炸更健康的理念给占我国 97%的油炸方便面企业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非油炸到底是不是比油炸更健康?哪个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众多的方便面企业该何去何从?对此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