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5014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知识梳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错规律一般为选择题,不管是选“是”选“非”哪种形式,命题时构设错项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考生在复习训练时,如果能够把握这些设错规律,就能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一、改动时间,错置顺序例: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 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 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 涨, 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 ,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

2、仍高声痛骂贼寇。解析:原文中, “城陷”前,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 逊战死” 。三日后,“城陷”( 城被攻破) 。选项改动了元帅朱文逊战死的时间。【参考译文】回到太平驻守后,陈友谅以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联合布阵迎战,文逊战死了。赋寇进攻 3 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 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贼兵把花云捆绑起来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在船桅间用乱箭射他, (但花云)依然大骂贼兵,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年龄只有 39 岁。二、夸大品质,拔高人物形象例: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

3、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的, “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参考译文】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了这些议论后说:“我不过是为了追求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什么道德。可是说我愚蠢荒唐也不对。 ”三、无中生有,似是而非例: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4、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参考译文】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集市关卡的客商,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守关官吏的呵斥刁难,于是该人用银子 贿赂他, 这个官吏才让他 过关。后来, 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 给了你银子,你就放他 过 关了。 ”关卡上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 嗣公明察下情。四、望文生义,曲解文意例: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 员 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

5、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解析:“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像赶集市一样都回来了。选项 C 望文生 义,以今义释古文,将 “逃 窜之徒”当作贬义词。【参考译文】他到了馆陶,馆陶全境的百姓,不论老幼,都像是 见 了父母一样。有个奸猾的员外郞赵君实,跟郡丞元宝藏密切勾结,前前后后的多任县令,没有哪个不受他指挥的。但自从德深来到 馆陶县,君 实只能躲在家里,从未敢随便出门。那些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像赶集

6、市一样都回来了。五、概括模糊,范围不当例: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 诛怀政。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解析:“不畏众怒”错, “怒”的只有皇帝。概括 时,范 围失当。【参考译文】周怀政被诛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连带追究太子的责任,群臣都不敢 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却想这样 行事。 ”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杀了怀政。六、张冠李戴,颠倒事实例: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

7、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解析: “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的不是李迪而是他的曾祖。该题将人物活动张 冠李戴。【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他的曾祖父 为了躲避五代战乱,迁家到了濮州。李迪性格深沉忠厚,很有才华和气度,曾 经携 带自己所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感到惊奇,说:“你是做宰辅的人才啊!”七、误解状态,混淆已然未然例: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

8、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该资料由【语文公社】,不正确的一项是()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与原文“将讼”表意不符,选项中的“官司”一词一般的理解是“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已经官府审判” ,而原文中的“将讼” ,是指“将要提起诉讼” ,将未然当作已然, 错误。【参考译文】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 卖酒人询问道:“你们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喝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会 牵连到我们,我 们几家人就没有太平日子好过了!”卖酒人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400 两。 ”卖酒人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 400 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还有将“或然”换成“必然” ,将肯定否定混淆,强加因果或者因果倒置等,平时复习务必细致辨析,勤加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