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46216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3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2013 东城一模】 (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 2123 题。(共 9 分)知足知不足季羡林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 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 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 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 “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 药。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 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

2、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 义,能推 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 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 非分”的“ 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 约定俗成”。曾 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 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 义则 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

3、足之处”, “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 实如此。就拿 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 锥横扫 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 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

4、有路了, 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 语重心长地 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 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注】毛锥毛笔。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 分)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段横线处。 (只填序号) (2分)要相信你自己! 要了解你自己! 要欣赏你自己!23.简析第段的论证过程。 (3 分)【2013 西城一模】

5、(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022 题。 (共 8 分)多读 、熟 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 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 识破。【甲】 古人称 “文选烂,秀才半 ”,即指熟 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 读” 。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 绝,不用作 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乙】 我们提倡熟 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

6、常所 说的经 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 优2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 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 。但必 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 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 墙,心要黑如煤炭的 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 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 书, 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丙】 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 也难以读好、 读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 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 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

7、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 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作为 一个爱 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 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 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 分)21.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 分)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 【乙】 【丙】处。 (只填序号) (3 分)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8、 【2013 朝阳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2-24 题。 (共 8 分)一段 时间以来,许多“ 神奇 ”的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 “鬼子 ”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 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五花八 门的“电视神剧”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神勇无敌,日本军人暴虐无能。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 ,我 们实在不能把这种做法称为“幽默” 。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 历史相去

9、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既是因 为侵略者人性中的 恶,也是因 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这是我们认识 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电视剧 不必是教科 书,但一定不能是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电视剧要使观众心安理得地获得这种满足,需要在 讲述这些内容的同 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 “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 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

10、是武打、警匪与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 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文艺作品就接近于暴力刺激。现 如今,抗日 题材电视剧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 顾,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 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 张虎皮。于是暴力的 对象无论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还是今天在中国 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或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当年 义和团 运动“神功护体,刀 枪不入” 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 尝不是因为落后甚至愚昧。今天, “抗日神剧”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当年的神

11、话终于上演。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 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摘自人民日报 ) 22.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2 分)2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24.分析文章第-的论证过程。 (3 分)3【2013 丰台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21-22 题。 (共 7 分)底线 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 动场地两端的界 线。如今, “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可见,这 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 范。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

12、的底线。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帮 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 车祸身亡,作 为弟弟仍不忘把工 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 “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 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 的坚守。民族道 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 【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 线;【丙】对于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 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

13、 变的底线。因 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 ”,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官就会草菅人命 这种“ 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 颠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 守底线、 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21.

14、阅读文章-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 (3 分)正面论证: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提出中心论点: 反面论证: 22.请选出第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4 分) 不恰当的论据是 _, (填序号即可)原因 【2013 石景山一模】 (三)阅读学会摆脱 ,完成 20-22 小题。 (共 8 分)学会摆脱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 鬃飘飘, 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 马的天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 马,便如 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 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遂变得暴怒异

15、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 摆脱。生存 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学会摆 脱,在 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 摆脱摇篮, 摆脱爬行,摆脱乳齿,摆脱童声,然后才能一点点长大。长大后,需要摆脱的东西就更多,剪不断,理还乱,你必 须 独立面对并设法摆脱。摆脱需要力量,跑得快,才能摆脱追赶。非洲草原有一种猎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为食。但它的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维持 100 米左右。而健壮的羚羊在 这 个距离内比它跑得还快,且耐力更强。当猎豹风驰电掣般发起攻击时,羚羊同 样风驰电掣般逃避,只要 100 米内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摆脱厄运。摆脱需要智慧,方法得当,才能摆脱纠缠。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有一次,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阵 ,老霍采取 纠缠战术,一旦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将对方搂住。搂得泰森火冒三丈,无法摆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块,痛得老霍 满台蹦高。这下子,泰森表面上是摆脱了对手的 纠缠, 结果却是受到了严厉处罚 ,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