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昏辨治体会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45049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昏辨治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头昏辨治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头昏辨治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头昏辨治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头昏辨治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头昏辨治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昏辨治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头昏辨治体会方书多载“头痛” “眩晕” ,而少有论及“头昏”者。笔者所在基层多有头昏患者,辩证有属肾虚失养、血虚失荣、风邪侵袭、痰湿停滞等不同,但脾虚清阳不升多为共性。笔者多采用益气聪明汤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举案例如下: 病例 1:高某,女,31 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昏两年余,每日发作 1 次或数次不等,以中午日晒或劳累时易发,头昏甚时伴头痛明显,蜷伏静卧约 1 小时左右可缓解。平时,身疲乏力,腰背酸困,纳食欠佳,口中和,不喜饮,食生冷易溏泻。月经 16 岁(3 4 天) /(2526 天) ,量少,经前有小腹坠胀,白带多,视其身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衬紫,苔薄白润,脉沉细,双尺

2、尤甚。审察病情,患者脾肾俱虚,脾虚则清阳无以上走清窃,肾虚则髓海不足,脑髓失养,头昏因此而得。治当补中升阳,补肾填精。但药力总须藉脾胃之气敷布,今患者纳食欠佳,尚须先着眼于补中为主,以益气聪明汤化裁。 处方: 党参 15g 炙黄芪 20g 葛根 12g 蔓荆子 15g 升麻 9g 炙甘草 9g 茯苓 9g 赤芍 12g 香附 12g 枸杞子 12g 菟丝子 12g 3 剂水煎服,日 1 剂,药后纳食有增,余无明显变化。药已中的,上方炙黄芪改用 30g,加狗脊 20g,仙灵脾 15g,服 9 剂,头昏基2本控制,精神转佳,纳食增。以上方为基本方,酌情增损,改汤剂为丸剂,用药 3 月,头昏痊愈而体

3、健如初。 病例 2:赵某,女,40 岁,头昏、头痛 10 余年,劳累、日晒、风吹皆可诱发,四季常发,以冬春两季为甚。发时头昏、闷痛,多先有头昏,然后出现头闷痛。每次发作需服“消炎药”或“止痛药”始可缓解。食欲欠佳,全身酸软无力,睡眠时好时差。询知产后病发,产时出血较多。共孕 4 生 3 流 1。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软,右关略大。审察病情,患者多孕多产,产后病发,气血不足可知。气虚则清阳不能上达高巅,头窃失充,风邪触已,故发头昏头痛。治以补中升清为主,益气聪明汤化裁。 处方: 党参 15g 炙黄芪 20g 葛根 12g 蔓荆子 15g 升麻 9g 炙甘草 9g 赤芍 12g 黄柏 9g 炒芥

4、穗 6g 香附 12g 当归 12g 天麻 12g 6 剂水煎服,日 1 剂。药后精神转佳,纳食可,头昏、头痛稍有缓解。原方继服 12 剂,纳食、精神俱好,头昏、头痛已不发。上方改党参为人参,酌加熟地,仙灵脾等药,改汤剂为丸剂以巩固疗效。随访 1 年,头昏未发。 病例 3:杜某,女,35 岁,头昏五、六年,时轻时重,重时目涩,时有耳鸣,精神欠佳,大便偏稀,手足偏热。头昏以阴雨天为甚。曾服“杞菊地黄丸” 、 “清眩丸”等药,效不显,服“西比灵胶囊” 、“谷维素片”无效。服“眩晕停片”头昏更甚。 3舌质淡,苔薄白腻,全舌满布。脉细弱,右寸关有浮细感。审察病情,中虚无疑,清阳不升,浊阴僭居阳位,故发

5、头昏。治以健运脾土,升清降浊为宜,益气聪明汤化裁。处方: 党参 15g 炙黄芪 20g 葛根 12g 蔓荆子 15g 升麻 9g 炙甘草 6g 赤芍 12g 黄柏 12g 茯苓 12g 姜半夏 12g 陈皮 12g 苍术 9g 天麻 9g 炒芥穗 6g 3 剂水煎服,日 1 剂。药后无明显变化,炙黄芪改用 30g,加仙灵脾 15g,继服 12 剂,头昏、耳鸣数日未发,精神好转,食纳,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细感已无。改苍术为白术 12g,去芥穗,继服 12 剂,诸症俱失,舌脉正常。以益气聪明汤合四物汤加仙茅、仙灵脾等药化载,制丸剂口服以巩固疗效。随访 2 年未复发。 病例 4:刘某,女,35

6、岁,3 年前冒雨受风而发头昏闷、头痛,自服感冒药症状缓解。但 3 年来时有发生。发时头昏闷,特别是阴天雾天更甚,伴头痛,纳呆,周身困重乏力,血红蛋白 9g/L,舌淡苔白腻,脉濡,审察病情患者血虚不荣高巅,受风犯湿遂发头昏闷,治以养血疏风胜湿,九味羌活汤加减处方: 羌活 9g 防风 9g 苍术 9g 细辛 3g 川芎 15g 白芷 15g 生地 15g 当归 15g 蔓荆子 15g 甘草 6g 6 剂水煎服,日 1 剂。药后头轻痛减闷缓,原方继服十剂。头昏未发,嘱患者红枣 10 个、莲子 10 个,薏苡仁 30g,当归 10g,熬4粥常服,6 个月患者来告头昏未再发,血红蛋白升至 12g/L。

7、按头昏一症,方书多不载,中医辞典中也少见“头昏”一条。有谓头昏为眩晕之轻者,临床多归入“眩晕”病中治疗。但临床上,头昏与眩晕为两种不同的病症。头昏是指病人自觉头部昏沉,头脑不清爽,甚则眼花黑蒙,走路不稳,头重脚轻等现象,一般没有旋转感。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一书中,刘渡舟、江尔逊即主张应将头昏与眩晕区别开来。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一书中也指出:“头昏与眩晕有所区别” 。现代医学中,头昏相当英文“dizziness” ,眩晕相当英文 “vertigo”。 头昏一症,以虚证为多,在山区妇女为常见病症,多与过劳、多产、产时大出血等因素有关。在第二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一书中,指出头昏常见

8、证候有肝肾阴虚头昏、肾精亏虚头昏和气虚血瘀头昏,分别选方用镇肝熄风汤,河车大造丸和补阳还五汤加减。同时指出:“总之,头昏一症,以虚为多,少数虚中夹实” 。笔者所治头昏病例中,辩证多属脾气亏虚,清阳不升,兼证可有肾虚、血虚、风邪侵袭、痰湿停滞等不同。益气聪明汤(黄芪、甘草、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出自东垣试效方 ,原书“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体轻健,耳目聪明。 ”主治中虽无头昏一症,但与头昏之病机相吻合,适当化裁以治头昏,收效颇佳。此外,虚损之复,非一蹴而就,需赖以时日,故善后多改当汤剂为丸剂,取5“丸以缓之” ,扶正(或兼祛邪)中尚含“候气来复”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