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44752 上传时间:2017-07-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生心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牛学文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11、12 岁-14 、15 岁,属少年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方面身体外形发生了巨变,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另一方面性生理达到了成熟水平,使他们产生了性驱力(俗成性冲动)。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理性发展未臻成熟水平,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失去了平衡,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冲突。初中生这些心理发展特点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初中

2、生思维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形式。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人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岁)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属于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1根据朱智贤、林崇德的观点,初中生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要采用直

3、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初中生能够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从而使他 们按照提出 问题、明确 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 维过程以实现解决 问题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自主学习方式,它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两种形式。接受式探究就是学习者从现成观点或结论中自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如学生直接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搜集或直接向有关人士询问等) ;发现式探究就是学习者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或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而自主获得信

4、息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过程大概有这几步: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明确问题第三步,提出假设第四步,验证假设第五步,解决问题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一般由第一、二步、第五步就可以解决了,而对于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则往往要经过这五步。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苦境。而西蒙则通俗地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结构性问题(指按定程思维即可求得答案的问题) 、非结构性问题(指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和争论问题(指带有情绪色彩的问题)三大类。1 林崇德(2002):发展心理学。

5、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第 105-106 页。2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尔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因此,肯尼思 吕 胡拂明确指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愿(提)问、知(提)问、好(提)问、乐(提)问,甚至可以采用问答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回答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答的形式来获取

6、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上成相对独立的“自问自答课” 、 “自问他答课” 、 “他问自答课” 、 “他问他答课”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

7、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虽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偏重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理论思 维还不成熟,他 们的抽象思维经 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不然就会出现 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直观教学。所谓直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具、图片、投影及教具进行直观演示与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

8、手操作等形象生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并使能力得到较好发展。直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 、 “协商”、 “会话” 和“意义建构” 。 “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 ”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直观教学,正是通过从实际生活或能直观感知的图片、文字、声音、图示等多种信息来创设学习

9、情景,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另外,针对初中生“归纳推理水平高于演绎推理水平”的特点,我们应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归纳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1初中生由于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 现象和社会 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自 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 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水

10、平。有人说,从少年期开始,孩子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且经常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当然,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还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1林崇德(2002):发展心理学。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第 381-383 页。3化和表面化。其思维片面性主要表 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 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日常学业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缺乏 严谨的逻辑 性及全面性, 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表面性主

11、要表现为在分析 问题时, 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 质中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往往把已经掌握的规则或原理,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条件中去,以致产生公式主义和死守教条的毛病。针对初中生上述特点,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但同时要适时启发、引导,以克服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性和表面化。具体说,就是在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指向于多种答案。其操作特征是大胆假设,思路广阔,灵活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必须以发扬教学民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

12、他们营造“标新立异、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同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二、初中生情感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初中生的情绪情感有三大特点:1、情绪活动两极化初中生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比 较强烈,具有明 显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初中生的情 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 样一个刺激,在他 们那里所引起的情 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

13、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同时,情绪表现也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情绪的体验不够稳定,就是说他们的情 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 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 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但有 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 带有了造作痕迹。2、反抗情绪强烈在个体的发展

14、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 2 岁到 4 岁之间,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 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反抗期 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方面的。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反抗方式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情 绪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 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 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

15、人,便 产生了反抗心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 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 经系统处 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 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 于敏感,反 应过于强烈。4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情绪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 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 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

16、的排斥倾向。心态不平衡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 进 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 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 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 闭起来,他 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 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勇敢和怯懦: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 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 们也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