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4108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45 分钟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 9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54 分) +a 左侧给一适当刺激,a 与 b 之间即刻会产生方向为 ba 释放依赖于的选择透过性,并选择性作用于某种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会导致持续兴奋【解析】选 A。静息状态时,K +通道打开,K +外流,维持了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A 正确。若在甲图电极 a 左侧给一适当刺激,a 与 b 之间会产生方向为 ba 的电流,但不是即刻产生,B 错误。乙图中的释放依赖于的流动性,C 错误。若用药物抑制中某种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会导致持续兴奋或抑制,D 错误。【易错提醒】与神经递质有关的两点提醒(1)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膜的流动性。(2)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2.(2015大庆一模)如图中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上双向传导C.和影响感觉的形成【解析】选 B。是感受器,它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导,A 正确。是传入神经,在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即由感受器向神经中枢传导,B 错误。是神经中枢,是效应器,往往包含多个突触,C 正确。感觉是由神经中枢向大脑传出信息而形成的,所以切断传出神经后,效应器没有反应,但不影响对的刺激形成感觉,D 正确。

3、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 1 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时,K +从细胞膜侧向关C.bc 过程中,大量 细胞膜侧向时,细胞膜侧电位比侧高【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1)图 1 中,由于的侧有糖蛋白,所以为细胞膜外侧,为细胞膜内侧。(2)明确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析】选 D。a 点时,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K +从细胞膜侧向侧移动,即 K+外流,A 正确。是蛋白质分子,可以是

4、K+的通道,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有关,B 正确。bc 过程中,的通道打开,内流,所以大量 细胞膜侧向侧移动,C 正确。b 点时,细胞膜侧电位与侧相等,表现为零电位,D 错误。4.(2015广元二模)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析】选 B。人体神经细胞有氧呼吸产生 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不产生 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内 K+的外流有关,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B 正确。溶酶体中贮存的水解酶属于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 错误。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经组织液运输,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作用,D 错误。5.(2015日照一模)兴奋在中

5、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 2 抑制突触 1 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 1 和突触 2 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中的神经递质是血浆和淋巴B.ab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膜电位无变化,不能确定 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内流【解析】选 B。内环境成分包括血浆和淋巴,神经递质仅是内环境的一种成分,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血浆和淋巴,A 错误。ab 段产生动作电位,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流,B 正确。B 处膜电位无变化,能确定于抑制性递质,C 错误。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阴离子内流,D 错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

6、合,释放神经递质。下图为神经列叙述正确的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学信号电信号【解析】选 D。+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故组织液 度下降将引起乙酰胆碱分泌量减少,A 错误。瞬间增大 透性,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因而引起的效应是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但乙酰胆碱作用后会被迅速灭活,不会导致肌细胞持续兴奋,B 错误。乙酰胆碱和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形成一个小电位,C 错误。肌细胞膜作为突触后膜,因此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 正确。7.(2015漯河一模)如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位时,经冲动在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7、双向传导【解析】选 C。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所以可以含有部位的结构,A 错误。神经递质是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与是否兴奋无关,B 错误。神经冲动传到部位时,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C 正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D 错误。8.(2015邢台四模)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 处,在 d d 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解析

8、】选 C。表示突触前膜,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 错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只能由,不能反向传递,故刺激 b 处,在 d 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 错误。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被分解,C 正确。刺激 d 处,兴奋传导方向由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区未兴奋区,方向相同,D 错误。9.(2015浙江高考)血液中 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成动作电位)时膜对 K+析】选 D。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A 项,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故错误。B 项,传出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时膜对 通透性增大

9、,对 K+的通透性减小,故错误。C 项,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 出细胞膜有关,故错误。D 项,静息电位的形成与 K+外流有关,膜外 K+浓度降低,增大了膜内外的 K+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故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2 个小题,共 46 分)10.(22 分)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图回答以下问题: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1)从反射弧结构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激素 d 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 d 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 d 能促进肝细胞内分解。而人体内还存在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分泌该激素的细

10、胞是。(2)下丘脑对激素 c 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 a 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 c 的分泌量。但健康人体内激素 c 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 c 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 a、b。(3)研究发现:激素 c 能抑制 T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从而使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解析】(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据图可知,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的一部分。当机体的情绪压力增加时,激素 d 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 d 的特异性受

11、体,由此推测激素 d 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而人体内还存在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胰岛素,分泌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 B 细胞。(2)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 c 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因此当激素 a 分泌量上升时,会引起激素 c 的分泌量上升。(3)研究发现,激素 c 能抑制 T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从而使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答案:(1)效应器的一部分(或效应器)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胰岛 B 细胞(2)上升(或增加)(3)淋巴因子下降(或减弱)11.(24 分)下图

12、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1)图中 A 物质称为。由图可知,机体通过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 A 对胰液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处理方式时间/剂量分泌量(滴/15 间/剂量分泌量(滴/15 间/剂量分泌量(滴/15 独刺激迷走神经3 3 3 单独注射 A1 1 2 7 3 2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 A3 激迷走神经时,刺激部位膜两侧电位变为,产生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释放 ,从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据表分析,不同剂量 A 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由表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 A 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和注射 A 对调节胰液的分泌具有 (填“协同”或“拮抗”)作用。【解析】(1)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所以图中 A 物质称为促胰液素。由图可知,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激素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2)刺激迷走神经时,刺激部位膜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据表分析,不同剂量 A 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一定范围内,A 的剂量越大,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作用越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