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352307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竞赛方案一、 总则为了积极配合实施土木建筑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增强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我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 也为我校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 大赛”奠定基础,学校拟于 2010年 4 月举办“ 厦门理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 大学生结 构设计竞赛” ,由教务处、校团委和建筑工程系主办,具体由厦 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承办。二、 组织形式主办单位:教务处、创新创业园承办单位:建筑工程系学校成立厦门理工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朱文章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副组长:

2、 周水庭 教务处副处长陈昌萍 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方晓冬 创业创新园主任组 员:许勇铁 建筑工程系书记陈克忠 教务处副处长 焦俊婷 建筑工程系副主任石 逸 建筑工程系副主任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参赛指导小组。 竞赛指导小组组长:陈得良组 员:彭 苗 王德华 阮建凑 陈 颖 周光伟 周先齐 黄伟达三、 竞赛内容、规则和纪律1、 竞赛内容(命题)1.1 竞赛题目纸质单跨简支结构设计、制作和加载试验。 1.2 竞赛内容设计局部承受静荷载的纸质结构模型,结构形式不限。竞赛内容包括:1)、结构模型设计;2)、结构模型制作;3) 、作品介 绍与答辩;4) 、结构模型现场加载试验2、 竞赛规则2.1 结构模型设计

3、要求(1) 结构模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设计构思、模型设计图纸和理论分析。设计构思应包括对作品的造型构思、结构体系的选择及其它有特色方面的说明;模型设计图纸应包括结构作品效果图、 结构布置图、主要构件 详图 和节点图;理论分析应包括结构计算简图的选取、内力分析、承载能力及破坏形式的估 计等(2)结构模型设计 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队员姓名和专业、指导老师。除封面外,其余页面均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个人姓名的信息(包括可能的隐含信息),否则该部分计零分。(3)结构模型设计 要求用 A4 纸打印,一式五份于 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指导小组,逾期作自动放弃参赛处理。2.2 结构模型制作要求1)模型

4、制作材料模型制作材料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各参赛队伍不得使用非组委会指定的其它任何材料,否则直接取消其参 赛资格或比赛成绩。每 队统 一配发以下材料:(a)白卡纸 :白卡纸质量 262g/m2,尺寸 109cm79cm,每队限 4 张;(b) 蜡线 1 卷;(c)白乳胶 1 瓶。2)模型制作工具(自备)3)模型制作地点:自行选择2.3、模型技术要求(1)模型技术要求各参赛队自由设计一纸质结构模型,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模型 为单跨简 支结构, 结构形式不限,模型应符合设计与加载要求,并与计算书一致; 结构模型计算跨径为 600mm(支承圆柱体中心距离),宽度不超 200mm(模型最大外侧宽度

5、),模型整体高度限制为 400mm 以内(模型最高点与模型最低点间距离); 结构模型主体 结构可以位于支点高度以上,也可以位于支点高度以下, 结构模型必须提供承载平面,其尺寸须满足承载板的要求,模型的承载平面可以在模型任意部位,承载平面必须在支承平面以上,且必须注意加载设备的限制。 竞赛评委会在竞赛现场接受对参赛模型用材的质疑。凡经竞赛评委会现场检验认定,参 赛模型用材超出竞赛 筹备工作组给定材料的,一律取消比赛资格。(2) 模型加 载台及其他条件(具体见附录) 加载台不提供水平力限制;加载台的支点(圆柱体中心)跨径为 600mm,其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以水平自由滑动; 加载台支点平面离地面净空

6、可调节,最小净空 1100mm,最大净空 1300mm,共三级,每级 100mm; 模型承载 板规格:加载 承载板中心尺寸 100mm,边缘尺寸 120mm(模型长度方向),在结构模型宽度方为 300mm; 承载吊篮 系统重量为 20Kg。2.4、加载试验要求1、所有加荷过程由参 赛选手亲自完成,如有需要,可请求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但工作人员不为加载过程中的任何结果(包括失误)负责。2、加载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未经竞赛评委会允许的辅助工具。3、每件参赛模型共有 6 次加载机会。其中前 4 次加载的荷载必须按照计算书方案进行,后 2 次加载荷载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载只能单调增加荷载,不允

7、许先卸载后加载。每级加载后,必须持荷 20 秒以上(不含 20 秒)方能继续下一级加载。此外,在同一级荷载加载过程中,每次加载砝码的间隔必 须小于 5 秒。 每个参赛模型最大加载荷载不能超过 120Kg。现场提供 1-20Kg 不同等级砝码!4、参赛模型在加载实测过程中,凡出 现下列情况之一即视为被破坏或失效:(1)荷载加上去后 20 秒以内(含 20 秒)模型坍塌;(2)模型竖向或横向最大挠度大于跨度的 1/10,测量点 为跨中部位最大挠度处;(3)模型尺寸不符,不能顺利放上加载台并完成加载;(4)竞赛评委会认为失效的其他情形。3 赛场纪律(1) 各竞赛小 组参赛作品提交后,通过抽签确定作品

8、的加载次序和答辩顺序。(2)比赛期间严 格按抽签顺序进行,请参赛人员提前到场,未能按时参加比赛需提前向组委会申请并经批准,否 则视为自动弃权。(3)每组派二名 队员安装作品,并在安装完成完毕后对模型加载。(4)各参赛组准 备 PowerPoint 文件或 Word 文档,在比赛现场安排一名队员对作品进行现场介绍及答辩。四、 竞赛时间和报名方式1 竞赛时间安排(1)、2010 年 3 月 1 日2010 年 3 月 15 日,竞赛工作组将竞赛通知及相关内容通过班会或网络进行宣传和动员。(2)、2010 年 3 月 16 日25 日为报名时间。组织学生以参赛小组的名义报名,缴纳20 元的报名费,并

9、领取材料(制作工具自备)。(3)、2010 年 3 月 26 日-4 月 17 日,各参赛小组自行制作结构模型。(4)、2010 年 4 月 18 日-19 日,各竞赛小组上交结构模型作品和相关制作文件。地点:土木教研室(5)、2010 年 4 月 20 日-24 日,结构模型展示,学生交流。(5)、2010 年 4 月 24-25 日,结构模型现场竞赛,并公布竞赛结果,地点待定。(6)、颁奖典礼(待定)。2 竞赛报名方式学生以参赛小组方式自由报名(每组不超过 3 人);地点:建筑工程系学生工作部 五、 评审与评奖办法1 竞赛评审工作要求公平、公正2 奖项设置 一等奖 1 名、 二等奖 3 名

10、、三等奖 5 名,优秀奖若干名单项奖:最佳结构造型奖 1 名;最佳陈述与答辩奖 1 名;最佳结构制作奖 1 名;最优结构计算书 1 名。3 评奖标准与细则结构模型创作竞赛评分组成: 总分为 100 分,包括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陈述答辩和加载试验 5 个方面。(1)、结构造型与体系(10 分)按模型结构的构思、造型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2)、结构模型理论分析(10 分)按模型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评分。(3)、模型制作(5 分)按模型制作工艺、制作效果进行评分。以上 3 项均在加载前评毕。模型尺寸及材料使用不符合设计制作要求的,或参赛

11、过程中有其他违规现象的将直接淘汰,不进入加载试验阶段。(4)、陈述与答辩(5 分)在安置模型的同时,由一名参赛队员向评委和观众介绍参赛作品,然后回答评委提问,时间 控制在 3 分钟内。按现场叙述和答辩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上述四项评分方式: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得分为余下评委评分的平均值(精确至小数点后 2 位)。(5) 模型加载试验分(70 分)参赛结构模型加载试验达到 S 最大值者为 70 分;其他参赛模型得分=70 (被评模型 S 值/参赛 模型最大 S 值 )。其中, S 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模型的最大承载力(Kg) 模型重量(g)10 3 (注:模型的最大承载力为破坏之前一级荷

12、载,或限额内最后一次加载的荷载,单位 Kg。以上计算值均精确至小数点后 2 位)S= (6)、获奖名次确定办法根据各参赛结构模型的综合总评分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获奖名次,并当场宣布竞赛结果。六、 其他其它未尽事宜,由竞赛评委会研究决定。本竞赛规程由竞赛评委会负责解释。此 细则如有修改或补充,将另行通知。附件 结构模型加载台系统示意图 图 1 结构模型大赛加载台示意图支点平面离地最小1100mm,最大1300mm 每级可调高度100mm。左支点固定不动右支点可以水平滑动(详图见加载支点立面图结构模型示意图箭头以上部分可以调节支点平面离地高度承载板示意图 支点跨径(中心)600mm承载板面示意图加载台加载台模型示意图图 3 加载支点立面图固定支点请合理确定请合理确定注意该该部分钢索可以自由滑动(如滑轮)中心间距100mm间距 120mm承载板高度可调300-600mm最大距离1100mm,最小距离800mm钢板承载板在最底面图 2 承载板及加载系统示意图结构模型长度方向 400mm可移动支点轴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