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279569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 杨枫 434020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 “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

2、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二、知识归纳(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明初耕地面积为 8.5 亿亩,清代高达 10 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

3、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 ,分工也日益细密。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 30 多个,到清代增长到 204 个。 (3)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二)工业文明的演进趋

4、向(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由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一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人员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同时,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业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于是,在手工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也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到“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人身控制,无疑对

5、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一个有力推动。所以,为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产生并缓慢地发展起来。(2)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经世致用”主张的出现明清之际是诸多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的更加充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提出了

6、“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尤以清初三大思想家为最。他们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以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3) 科学巨匠的出现和科技巨著的诞生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

7、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书中的精彩记述,无一不是作者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学方法亲自“穷究实验”的结果,并由此把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层面。作为反映近代工业因素萌动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见,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技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大成之作的出现,是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结果。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随着东西方之间的初步交往,西方的

8、文化科技知识也渗透进来。可见,文化的进步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吸纳与融合中前进的。(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迥异于传统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豪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

9、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 19 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人口压力过大、密集性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尚需经过漫长的历程。三、认识如下问题(1)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在推动社会

10、发展与进步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这一时期传统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新社会的因素正在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萌发生长。(2)处于转型前夜的社会,新旧力量矛盾冲突异常尖锐,其时的社会发展路向固然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制约,执政者的决策与运作作为把握方向的能动的变量,显然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主导作用。清朝统治者愚昧自大、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固守“重本抑末”的农耕藩篱,限制了近代化因素发展,坐失良机,导致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落。(3)清朝前期,一方面出现所谓的“康乾盛世” ,一方面又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对此,要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虽起过一定的自卫

11、作用,但它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技文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由此得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对外开放、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基本认识。四、重点关注(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概念和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区别;探究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迅速成长,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生长的因素有哪些。(2) 怎样认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它?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来评价。(3)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从开放到闭关的主客观原因和对“海禁”政策的认识。五、试题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上命都督杨文、刘德等巡视两

12、浙。随后,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沿海之人,往往私入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太祖实录材料二:嘉靖二年(1523 年)发生了“争贡”事件。事情源于日本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争夺朝贡贸易特权,在宁波港发生械斗。明朝政府以此为借口,关闭市舶司,终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民间走私贸易便取而代之。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

13、,情困计穷,势必啸聚,勾连入寇。 (明)唐枢御倭杂著材料四:。1566 年嘉靖皇帝去世,先后即位的明穆宗、明神宗都实行比较灵活的开放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福建漳州府的月港,在海禁时期是走私贸易的中心。1567 年开放海禁后,该港的年外贸税收如下:1567 年 银三千两1573 年 银六千两1576 年 银一万两1583 年 银二万两1594 年 银二万九千两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

14、知识,你认为“倭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据材料四、五,你认为“倭患”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从“倭患”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全过程,你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先后禁止民间和官方的对外贸易。原因:打击倭寇骚扰,确保海防安宁;日本贡使为争贸易特权发生械斗,影响极坏;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是太大。(2)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地区许多靠从事外贸为生的商人与平民生计无着,为了生存,他们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甚至进行海盗式的劫掠;一些日本武士、商人为了追逐巨额利润,与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和海盗相勾结,劫掠东南沿海,从而形成“倭患” 。(3)根本原因是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使对外贸易合法化,沿海商人与平民获得明显收益,政府的税收也稳步增加, “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4)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闭关政策于事无补,实行积极灵活的开放政策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解决问题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倭寇浙东,上命都督杨文、刘德置 明太祖实录 终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民间走私贸易便取而代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