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58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公社 】!6472307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艺术 品的接受在 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 为 “接受美学” 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 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 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 创作看作艺术 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

2、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 创作。由于未被 阅读的作品的价 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因此 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 文本即作品 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 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

3、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 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 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 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 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 应和配合,完成 艺术品的第二次 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 为 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 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 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

4、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 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 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 经产 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语文公社 】!64723079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 艺术作品时,我 们当然可以设 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 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

5、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 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 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

6、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答案】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

7、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否定”是文本具有的要素,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未说要“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语文公社 】!64723079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8、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 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

9、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 闻, 频见劳 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 车架幸江都, 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

10、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 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 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 军用兵。特多谋算每 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

11、住白土村/地居疆埸/ 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 /地居疆埸/数见军旅/ 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 /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 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 宇文忻等镇广【语文公社 】!64723079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 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5下列对文

12、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 项错误在于,对“阙”的理解不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雜项是(3 分)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

13、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 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C 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

14、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1)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语文公社 】!64723079试题分析: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 咨怨 ”是怨恨、叹气之意;“ 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 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

15、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残春旅舍 韩 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 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 分)【答案】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学科网(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 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白居易琵琶行中“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