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363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必修五:第11课《论民本》同步练习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粢盛() 圹( )鹯() 弃甲曳兵()庠序() 孝悌( )鸡豚() 狗彘( )(2)给多音字注音艾 爵 王辨形组词 词语解释牺牲:_无失其时:_ _ _为渊驱鱼:_庠序:_ _孝悌:_4名句默写民为贵,_,君为轻。得天下有道:_,_;得其民有道:_,_;得其心有道:_,_。谨庠序之教,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整体感知1实词(1)通假字为丛驱爵者(通“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_”,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道路)(2)古今异义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今义:

2、_河东凶亦然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_今义:_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今义: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_今义:_ _(3)一词多义来源:王治4)词类活用树之以桑:_虽欲无王:_衣帛食肉:_2虚词于以文言句式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树之以桑:_未之有也:_莫以告:_4翻译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译文:_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译文:_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二、深层探究1孟子民本思想有何进步性?、技法迁移比喻论证文本回顾 本文在写作上很 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

3、情强烈、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技法点拨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

4、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 ,应当注意。(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运用示例:比喻描绘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 别,我是无数 颗星中的一颗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 为 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 严! 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5、比喻说理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 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 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比喻评价示例: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技法运用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50 字左右。第 2 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 分)一、基础知识(27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z 为丛驱爵者(鹯也(犹

6、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山岳)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牲畜)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D奚暇治礼义哉(治理)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来源:学科网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 分)( )A为渊驱鱼者,獭也B此之谓也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如之何则可也5下

7、列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 分)( )A从而刑之B树之以桑C衣帛食肉D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6翻译下列语句。(6 分)来源:学+科+网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3 分)答:_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3 分)答:_7 论民本第二段论证了什么观点?作者为了论证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 分)答:_来源:_二、文本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810 题。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孟子曰

8、:“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为丛驱 爵者, 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离娄上)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社稷次之:_牺牲既成:_得天下有道:_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9判断解释下列“以”的用法。(4 分)祭祀以时()以陷于死亡()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0选文中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你觉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3 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