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301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卷Ⅰ)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本文由【语文公社】卷(选择题,共?分)一、(15 分,每小题 3分)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 竭泽而渔B亲切/亲家 呼吁/长吁短叹 提供/ 供认不讳 C熨斗/熨帖 标识/博闻强识 脉搏/ 含情脉脉D嗔怪/瞋视 渎职/买椟还珠 翁媪/ 面带愠色1B(A 冠读 竭读 C 识读 D 嗔/瞋均读 渎/ 椟均读 )恰当的一组是:B ( )(1)文水县灭火指挥部下达命令:对过火区进行“拉网式” ,灭绝一切阴燃点。(2)广大读者认为:云南罗平县暴打矿工恶性案件的审理是 社会公平、公正性的体现。(3)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2、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A探察 法治 庄重B探察 法制 郑重C巡查 法制 庄重D巡查 法治 郑重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这次严打活动中,该市公安 倾巢出动,破获了一批重大积案。B、他对老总说,我拿人格向你保证,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和我的朋友一定鼎力相助,决不袖手旁观。C、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人们对此有许多猜测,莫衷一是。D、海明威是中学生喜欢的作家,但因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A为了摸清发病规律,我们医院挂钩几个单位,经常进行调查研究。B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已经进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全面规划的阶

3、段。C这类古代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D今年郊区的水稻长势极好,郊区有关领导估计今年郊区水稻的总产量会超过历史水平。4选 C。A 项挂钩 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改为和几个单位挂钩。B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在充分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制订。D 项有两处语病,一是重复,一句话出现三次郊区,应去掉后面两个;二是超过历史水平不通,应为 历史最高水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动活泼,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讲故事或作报告,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不写稿子,_应像一篇文章。A、虽然

4、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二、(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 制度之功效,而使 贵族门第彻 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 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 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 阶级益见消融。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 ”入手。他 们的规模与节目, 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 而乐”的胸襟。他 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 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 为后人敬重的, 则如周敦 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 有“ 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

6、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 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 产生的。稍后 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 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 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

7、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 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 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 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

8、代的程 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 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 时被视为 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 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 动态之枢 纽所在。(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6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7对中国古代“

9、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

10、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C、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

11、,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 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

12、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B 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C 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D 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入 蜀 记 南 宋 陆 游( 八 月

13、 ) 十 四 日 , 晓 , 雨 。 过 一 小 石 山 , 自 顶 直 削 去 半 , 与 余 姚 江 滨 之 蜀 山 绝 相 类 。抛 大 江 , 遇 一 木 筏 , 广 十 余 丈 , 长 五 十 余 丈 。 上 有 三 四 十 家 , 妻 子 鸡 犬 臼 碓 皆 具 , 中 为阡 陌 相 往 来 , 亦 有 神 祠 , 素 所 未 睹 也 。 舟 人 云 , 此 尚 其 小 者 耳 , 大 者 于 筏 上 铺 土 作 蔬圃 , 或 作 酒 肆 , 皆 不 复 能 入 峡 , 但 行 大 江 而 已 。 是 日 逆 风 挽 船 , 自 平 旦 至 日 才 行 十 五六 里 。 泊 刘 官

14、 矶 , 旁 蕲 州 界 也 。 儿 辈 登 岸 , 归 云 : “得 小 径 , 至 山 后 , 有 陂 湖 渺 然 ,莲 芰 甚 富 。 沿 湖 多 木 芙 蕖 , 数 家 夕 阳 中 , 芦 藩 茅 舍 , 宛 有 幽 致 , 而 寂 然 无 人 声 。 有 大 梨 ,欲 买 之 , 不 可 得 。 湖 中 小 艇 采 菱 , 呼 之 亦 不 应 。 更 欲 穷 之 , 会 见 道 旁 设 机 , 疑 有 虎 狼 ,遂 不 敢 往 。 ”刘 官 矶 者 , 传 云 汉 昭 烈 入 吴 尝 杈 舟 于 此 。 晚 , 观 大 鼋 浮 沉 水 中 。( 八 月 ) 二 十 一 日 。 过 双

15、 柳 峡 , 回 望 江 上 , 远 山 重 复 深 秀 。 自 离 黄 , 虽 行 夹 中 ,亦 皆 旷 远 , 地 形 渐 高 , 多 种 菽 粟 荞 麦 之 属 。 晚 , 泊 杨 罗 , 大 堤 高 柳 , 居 民 稠 众 。 鱼 贱 如土 , 百 钱 可 饱 二 十 口 ; 又 皆 巨 鱼 , 欲 觅 小 鱼 饲 猫 , 不 可 得 。( 九 月 ) 九 日 , 早 , 谒 后 土 祠 。 道 旁 民 屋 , 苫 茅 皆 厚 尺 余 , 整 洁 无 一 枝 乱 。 挂 帆 ,抛 江 行 三 十 里 , 泊 塔 子 矶 , 江 滨 大 山 也 。 自 离 鄂 州 , 至 是 始 见 山 。 买 羊 置 酒 。 盖 村步 以 重 九 故 , 屠 一 羊 , 诸 舟 买 之 , 俄 顷 而 尽 。 求 菊 花 于 江 上 人 家 , 得 数 枝 , 芬 馥 可 爱 ,为 之 颓 然 径 醉 。 夜 雨 , 极 寒 , 始 覆 絮 衾 。( 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