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201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类编【专题19】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高考试题A 组2013 年高考题一、(2013 北京,1416,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3 题。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

2、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

3、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 200 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 1 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

4、3 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 8 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 2 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 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 3 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

5、奇迹”的一项是(3 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通过对这一信息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找出与题干要求相符的选项。C 项,“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错误,文中是说:几丁质的柔韧性是碳纤维复合材料无法相比的。与原文内容严重不符。该资料由【语文公社】,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化到在空中飞行。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解析: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

6、有翅后即升空飞行”错,文中说开始“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D 项,原文中说的是提高飞行的“经济性”的“燃料”是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翱翔有哪些不同点。(5 分)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将文中的现象与相似的现象进行比较时,要对不同的现象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全面的信息,将筛选出的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得到全面的答案。通过所给材料可知,鹏鸟飞行要借助外界

7、的上升气流,可以不扇动翅膀,而苍蝇飞行则与之不同,抓住文中的相关信息合理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翱翔有三点不同: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二、2013 广东,四(二),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

8、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该资料由【语文公社】。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

9、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10、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

11、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 分)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意思就是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是说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山水风貌的再现”意味着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经过艺术加工”指其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参考答案: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在全文中的作用。(5 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对语段作用的分析,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展开。第段作者简单介绍了山石画法中的皴法,指出有近二十种

13、,而第段则重点介绍了几种皴法,可见它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说明。而第段则从科学角度分析皴法画的不同山石,这是在第段介绍的基础上进行的。参考答案: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结合文意分析。(6 分)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要分析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的主客观原因,不能盲

14、目下定论。说明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参考答案:(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B 组20092012 年高考题一、2012 福建,三(二)(乙),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蟋蟀之话夏丏尊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蟋蟀的鸣声,本

15、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螽斯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