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82193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

2、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 35 题。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 “大弦” “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 “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冰泉” “凝绝”两句写

4、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 ,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 “别有” “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 “银瓶” “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 “曲终” “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5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该资料由【语文公社】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

5、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 甲 ”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乙 ”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 “ 丙 ”的感慨?6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7乙处最恰当

6、的引文是( )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8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适当的一组。( )一 清歌一 绫,美人 自意嫌 。不 织女萤窗 ,几 抛 得织成。A只,匹 尚,差 晓,里 岁,梭B支、条 还,少 明,中 月,丝C曲,束 犹,轻 知,下 度,梭D首

7、,丈 竟,少 管,上 日,丝 【课堂检测】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请阅读第二节,回答下面问题:1诗人从哪里开始描写琵琶女真正的弹奏?_。2诗人从哪里开始精细描述琵琶女的旋律声音。_。3诗歌中哪几句是描写音乐的清快流畅?又有哪能几句描写了音乐缓慢修止的状态?_。4在最后乐段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音乐的高潮的?_该资料由【语文公社】。5诗人应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这无形的音乐的,试加以分析。_。【课外拓展】1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

8、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并与琵琶行比较,完成后面习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

9、,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1) 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简析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2)试简析前十句和后八句的内容和手法。 (3)比较这两段文字,说明白居易和韩愈描写音乐方法和角度的异同。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

10、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有什么作用?(3 分)(2)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1 分)(3)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4 分)【课堂小结】【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过程】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憔”应读为“B.“贾”应读为“D.“浸”应读为“). “蓖”应为“篦”。B.“徒”应为“徙”,“忧”应为“幽”。C.“崖”应为“涯”。)纪大了。了以后。面哭泣。)然爆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用在第一次见面的场合。)别有”句表达

11、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别有幽愁暗恨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课堂检测】1B(“主人下马客在船”不能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 。 )2A(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 3D(“东船西舫”就是周围的船只。这么多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同船的诗人与朋友自不待言了。 ) 4C(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 5C(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课外拓展】1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