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2807495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 200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 B.邵飘萍C.戈公振 D.黄远生2.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 )A.交流经验 B.传播信息C.公共服务 D.文化娱乐3.在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的,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材料是( )A.骨干材料 B.概括性材料C.间接材料 D.第一手材料4.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

2、质,通常表现于:社会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以及( )A.语言表述能力 B.职业的敏感性C.人际交往能力 D.多谋善断能力5.在采访中,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应当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有( )A.关心该事件的人 B.事件当事人的亲属C.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D.同一类型中的典型人物6.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发现自己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应当( )A.按原定的计划行事,边走边看B.放弃原计划,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C.放弃原计划,采访到什么算什么D.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7.新闻记者积累资料,应当注意的是,一要坚持不懈,二

3、要经常整理,三要( )A.准确全面 B.积极主动C.熟悉消化 D.兼顾文史哲8.新闻选择的最佳标准,应当是( )A.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新闻的倾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C.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 D.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9.在记者新闻生涯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 )A.“天生”的 B.性格决定的C.别人教出来的 D.实践中培养训练的10.记者以下活动不属于采访核实的是( )A.找物证材料 B.稿件请当事人审阅C.请相关单位领导审查稿件 D.找专家咨询了解有关知识11.采访对象不想谈的敏感问题,记者十分需要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闭合式提问 B.直接式提问C.迂回式提

4、问 D.开放式提问12.某火车站的服务不好,旅客有意见,记者以旅客身份去该站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A.巡回采访 B.隐性采访C.易地采访 D.蹲点采访13.采访方式中所讲的抓问题是指( )A.写批评报道 B.采访反面问题C.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 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14.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A.听取他人意见 B.与采访对象讨论C.与其他记者讨论 D.具体事物具体分析15.今年夏天,新华社的一个记者组在江南几个省采访夏收情况,这一采访方式叫( )A.交叉采访 B.隐性采访C.巡回采访 D.易地采访16.采访中开座谈会的好处是( )A.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B.能抓

5、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了解情况深入细致 D.能听各方意见,全面了解情况17.新闻写作中的所谓“新闻主题来自事实,事实决定新闻主题”,是指( )A.主题源于客观事实 B.从事实到新闻事实C.主题来自“头脑风暴 ” D.主题与新闻题材一致18.新闻的开头,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这在新闻写作学上称为( )A.三角法 B.金字塔法C.形象导入法 D.开篇点题法19.置于消息开头、说明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文字,叫做( )A.帽头 B.电头C.导言 D.导语20.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地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

6、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称为( )A.直接性导语 B.描写式导语C.间接性导语 D.叙述式导语21.评论式导语在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加以引申和评论时,其表述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新闻里的人物来议论;二是( )A.由编辑直接发表评论 B.由记者直接发表评论C.由第三人直接发表评论 D.由新闻背后的人物来议论22.消息中,有关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征等背景材料,称为( )A.人物背景 B.家庭背景C.社会背景 D.出身背景23.通讯写作中,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以及这两类之间进一步交叉渗透的结构,称为( )A.交叉式结构 B.渗透式结构C.纵

7、横结合式结构 D.时空结合式结构24.新闻特写是一种描绘性现场新闻,经常用来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的手法是( )A.铺张渲染 B.刻画描绘C.白描、细描 D.叙述、描写25.借鉴运用散文的结构和方法,被称为新闻中的“散文”,是指( )A.游记 B.杂记C.侧记 D.散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新闻线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C.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D.形态多样,真假难辨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2

8、7.选择观察时机时记者应当注意( )A.记者认为适(武汉自考)宜的时机 B.体现观察对象特点的时机C.由记者工作日程而定 D.根据观察目的确定时机E.抓住观察的关键时刻28.在访问中,记者应当记录的是( )A.提问的提纲 B.现场典型情景C.采访对象的话 D.谈话的主要内容E.容易忘的内容29.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要新,是指( )A.体裁上的新 B.时间上的新C.内容上的新 D.角度上的新E.观点上的新30.消息按报道内容分类,有( )A.政治新闻 B.经济新闻C.社会新闻 D.国际新闻E.人物新闻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31.采访基地32.交叉采访33

9、.风貌通讯34.新闻结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35.新闻记者应当如何做好采访的平时准备?36.记者的现场观察有什么意义?37.简述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8 小题 10 分,第 39 小题 8 分,共 18 分)38.中央某报派你去采写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稿件,请你拟定一个简要的采访方案。39.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 ,并简析其主要作用。变种菌来袭 全球小麦恐遭殃本报 2009 年 3 月 29 日讯 科学家 1999 年在非洲的乌干达发现破坏农作物的变种秆锈菌,称之为“

10、Ug99”秆锈菌。这种秆锈菌已从乌干 dp 蔓延到肯尼亚和南苏丹地区,对当地小麦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农作物专家鲍拉格表示, “它迟早会在世界各地出现”。科学家本周在墨西哥开会讨论“Ug99” 秆锈菌的影响,担心它持续往东蔓延,会使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主要的小麦生产中心沦陷。根据统计,巴、印、孟三国生产的小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 15,养活全球超过 10 亿的贫穷人口。“Ug99”秆锈菌可怕之处在于它能在几小时内让农作物遭受感染,而且其看不见的孢子可以随风飘至数百公里之外。一旦小麦遭到病菌攻击,几天之内就成为一堆变黑、毁坏的麦秆。最近,肯尼亚和乌干达传出小麦产量骤减 80的

11、消息。农作物专家警告,这种病菌可能会摧毁贫穷国家的小麦收成,并导致饥荒和动乱。一般相信,在发展中国家的小麦品种中,有大约 80至 90容易感染“Ug99” 秆锈菌。1970 年以开发小麦品种及农耕技术而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鲍拉格说, “问题的严重性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小麦产量问题。迟早,它将可以在世界各地出现,包括美洲、欧洲、澳洲和南美洲。 ”依照地球的风向, “Ug99”秆锈菌接下来可能蔓延至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 “小麦持久抗秆锈病计划”执行长沃尔德则说,哈萨克、土耳其、乌克兰等地的小麦也都容易受到感染。“Ug99”秆锈菌并非所向披靡,只是抗病菌的农药昂贵,亚洲地区小规模农场的农人很少负担得起

12、。此外,有些新研发的小麦品种被认为足以抵抗新病菌,但新品种为了适应各地的环境,以及生长出足够的种子供大规模种植,通常至少得花上 5 年时间。六、综合应用题(本题 20 分)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写作一篇新华社电讯。 (2009 年 3 月29 日美国发稿或 3 月 30 日中国发稿,字数 700800 字。 )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繁荣景象不再,经济非但没有复苏迹象,反而持续恶化,以致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一边是失业率高升,一边又闹人才荒。目前的失业率已攀升至8.1,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失业大军。失业率引爆的信贷危机也在进一步发酵。而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

13、中、印海归潮加速人才流失,可能会削弱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就业指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令人悲观。据美国全国大学和雇主协会(NACE )公布的调查报告称,今年几乎每一个行业预定招聘的新人都大为减少,下降最多的是金融业,预期的空缺减少 71%。尽管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日前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有望在年内结束。一般认为那不过是信心喊话,不可当真。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失业率冲至双位数的州大幅增多,状况惨不忍睹。而在这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籍高新技术人才加速从美国出走,其中来自中国及印度的人才表现得归心似箭。与伯南克意见相反,美国劳工部报告预料在未来一年里情况

14、将会更糟,失业率有可能突破 1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例行的每周电视谈话中形容失业率之高令他“大为震惊”。事实上,假如将兼职、进修等暂时脱离劳动人口者计算在内,现在失业率已高达 14.8。目前尚没有权威统计显示近年来究竟有多少高技术人才出走,但通过中印两国企业在美国的招聘情况来看,这个数字应该在每年数万人左右,并有可能在未来 3 到5 年内超过 10 万人。在华尔街一家猎头公司担任执行总裁的杨先生告诉本社记者,这不值得大惊小怪,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其专业人员背井离乡到海外寻找一份更好生活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小。一边是失业数字不断刷新,一边是国际性人才急剧流失,美国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据哈佛等

15、大学联合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外籍高新技术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其中尤以来自中国及印度的人才最为急切。有超过八成的海归说,他们选择回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永久居留身份难以解决。美国每年有 100 多万专业人员在排队等待申请绿卡,而每年绿卡的配额只有 12 万个;等待的时间可能是 10 年以上。花那么大的代价来坐“移民监”,在今天看来尤为不值。二是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存在弊端: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裁员潮接踵而来时,外籍技术移民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裁员潮的替罪羊。一些学者担心,愈演愈烈的高科技专业人员的海归潮,可能会削弱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因为移民对高科技产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尽管移民只占美国总人口的 12,但是在加州的硅谷地区,52的高科技企业都是由移民创建,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全球专利由移民获得。在科技和工程领域,拥有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的移民分别是 24和 47,比这些领域拥有同等学位的本地人的比例高出许多。谷歌女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在分析雅虎为何走下坡路时即断言:因为人才的流失。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主导美国高科技力量的外国人才正在加速流失,美国即将面临自己的人才窘境。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高科技尤其是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使硅谷在一夜之间声名大振。在硅谷数以百计的高科技公司中,超过 52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外国移民。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