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804146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全国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 年第二次大联考新课标语文试题及答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如果说“格物致知”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那么“诚意”就更进了一层,深入到了人们的意志和情感中来。道德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知、情、意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如果仅有思想上的认识而没有意志和情感来推动,这种道德意识就会软弱无力,不能转化为行动。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有了这种纯洁专一的意志,就能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完全发自内心,丝毫不出于勉强。如何达到“至诚” ,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至诚”呢?中庸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尊德性” ,即明白

2、自己的本性。一条是“道问学” ,即从事学习、接受教育。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 ;“自明诚”则是通过学习,把“诚”体现出来,这就叫“教” 。前者即“尊德性” ,后者为“道问学” 。 “尊德性”是达到“至诚”的一条途径,要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应该是“慎独” ,也就是内心反省。一个人时也要慎独,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 “道问学”是达到“至诚”的另一条途径。 “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自述的“道问学”宗旨。 “道问学”分为五个步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

3、是对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发挥。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学”与“问 ”大体指获取知识的手段, “思”与“辩”则是内心的思维活动, “行”则是把知识用之于实际行动来进行具体实践。 中庸认为如果能够按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去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若加倍努力,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任何人都能达到目的,这种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排列,仍有其现实意义。“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于道德实践中的一般性的价值标准,

4、把诚看作是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曰:“诚者,天之道也” 。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 “诚”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什么另外更高的东西产生的,而是“自成”的,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在“诚者天之道也”之后,接着又说“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者就是把“诚”体现出来,通过“诚”达到“天人一体” 。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 大学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揭示诚的心理意义。曰:“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一:谓诚也)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 。这就

5、是说,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 “诚于忠,发形于外” ,是不能掩饰的,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也可以从他的外部表现观察出真相来。(选自张庆生从政之道 在于明德 )1下列对“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A相对于“格物致知” ,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 “诚意”更进一层,着重于意志和情感的推动。B “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这种意志是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的条件。C “诚” 在中庸被看作是道德实践中的唯一的价值标准、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是天道,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D “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

6、的,这是大学从道德实践的角度,对诚的心理意义的揭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是慎独的体现,而慎独应该是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B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因为“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C “诚之者,人之道也。 ”,是说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 “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D “诚于忠,发形于外” ,诚是不能掩饰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观察出他是否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

7、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父文敏,汉青州帅刘铢辟为录事参军,历长水禜都尉、扶风令、相州录事参军。先是,府帅多以笔牍私取官库钱,韩重赟领节制,颇仍其弊。文敏不从,重赟假他事廷责之,文敏不为屈。太祖嘉其有守,授右赞善大夫、州,三迁司封员外郎,又知洺州、建昌军。卒,年七十二。若水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华山陈抟见之,谓曰:“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速尔。”雍熙中,举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初,太宗有畜犬甚驯,常在乘舆左右。及崩,呜号不食,因送永熙陵寝。李至尝咏其事,欲若水书之3以戒浮俗,若水不从。吕端虽为监修,以不莅局不得署名,

8、至抉其事以为专美。若水称诏旨及唐朝故事以折之,时议不能夺。既又重修太祖实录 ,参以王禹偁、李宗谔、梁颢、赵安仁,未周岁毕。安仁时为宗正卿,上言夔王于太宗属当为兄, 实录所纪缪误。若水援国初诏令,廷诤数四乃定。俄判吏部流内铨。从幸大名,若水陈御敌安边之策,有曰:孙武著书,以伐谋为主;汉高将将,以用法为先。伐谋者,以将帅能料敌制胜也;用法者,以朝廷能赏罚不私也。今傅潜领雄师数万,闭门不出,坐视边寇俘掠生民,上孤委注之恩,下挫锐师之气,盖潜辈不能制胜,朝廷未能用法使然也。军法,临阵不用命者斩。今若斩潜以徇,然后擢如杨延朗、杨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分授兵柄,使将万人,间以强弩,分路讨除,孰敢不用命哉?

9、敌人闻我将帅不用命,退则有死,岂独思遁,抑亦来岁不敢犯边矣。如此则可以坐清边塞,然后銮辂还京,天威慑于四海矣。初,若水率众过河,分布军伍,咸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上谓左右曰:“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是秋,又遣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便宜制置边事。还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溃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鼛,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子延年甫七岁,录为太常奉礼郎。 (节选自宋史钱若水传)注: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流内铨:宋官署名。属吏部。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钱若水深受皇帝器重的一

10、组是( )(3 分)太祖嘉其有守,授右赞善大夫、州 从幸大名,若水陈御敌安边之策 分布军伍,咸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 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 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 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雍熙年间,钱若水考中了进士,任同州观察推官,他处理政事很公正,郡里依赖治理得很好。 B李至曾经想求若水书写太宗畜犬之事,以戒浮俗,若水没有同意。他虽然是监修,但因为不到场不得署名,所以挑出这件事认为若水独享美名。C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 ,赵安仁认为夔王是太宗的哥哥。 实录所记是错误的。钱若水援引国初诏令,在朝廷争论了很多次才定下来

11、。D钱若水认为孙武著兵书以谋划为主,汉高祖统率将领以用法为先。所以将帅能料敌制胜,朝廷能赏罚不私。而傅潜等人不能料敌制胜,是朝廷不能用法制裁导致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4(1)韩重赟领节制,颇仍其弊。文敏不从,重赟假他事廷责之,文敏不为屈。 (5 分)(2)敌人闻我将帅不用命,退则有死,岂独思遁,抑亦来岁不敢犯边矣。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咸阳城东楼 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 858),字用晦

12、,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8、诗歌的第二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你认为该联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5 分)9、诗歌起句“一上高城万里愁” ,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愁” 。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 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暴 雨纪富强那木刚刚翻下马背,忽见前方

13、不远处腾起一阵阵半丈高的烟尘,空气里迅速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腥酸味。紧接着,一阵橘黄色的旋风斜刺袭过来,卵石般的雨粒噼噼啪啪砸落下来。起初,雨粒并不密集,但势大力沉,后来,如浇如泼,天地一片灿白。那木迅速缩进马腹下,不料枣红马仰天一记长嘶,蹄下踉跄几步就势卧倒,再也不肯挪动半寸。那木狼狈地蹿跳起来,发现头上那盏黑色的执勤帽已经没了,但腰里的“五四”式手枪还牢牢地别在那儿。在出发前他特意转到马后,检查了那个鼓鼓囊囊、上下齐宽、顶口夹载了“条凳”型长锁的绿帆布5口袋,口袋由外到里都是干的,这让那木情不自禁地对着马腚笑了笑。马似乎很有感应,甩甩马尾示意领情,高抬马头提醒继续上路。那木皱眉望望前方的泥泞,

14、忽然发现拐向临近一条山沟的土路上布满了依稀的马蹄印和马粪。这一发现,让那木改变了主意。他牵起马缰绳直奔山沟。山沟里到处蒿草漫膝,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粗壮的粟子树,虽是下坡,但举步维艰。不过那木信心坚定,这条路虽从未走过但他清楚地知道它能快速地通向哪儿。可那木错了。满山遍谷的果子树正处在旺盛的熟果期,那种氤氲不散又浓得化不开的栗子花香直熏得人和马都醉眼迷离。那木头昏脑胀几次险些失足从陡坡上跌落下去,枣红马沉重的喘气声和回音,搅动的整个寂静的山谷渐渐有些阴森恐怖。那木看见两间隐蔽在沟半腰树丛里的石房子时,力气和意志似乎都已经虚脱。牵马走进院落,那木发现有两位老人正在漆黑的屋子里席地而坐,一声不响地剥着

15、山坳里收获的黑毛豆。 “你是公家人?”老妪乍见那木有些惊慌。“咋上这来了?”老汉背对着那木问。 那木望望墙上挂着的熊皮和双管猎枪,下意识地攥紧手中的口袋:“路过,走岔道了。两位老人,有吃的吗?我买些。 ” 那木点点头,环视寒酸简陋到极点的屋子,边脱下半截袖警服拧着雨水,边去炉灶上抓起尚有余温的毛豆剥开往嘴里捣。 “粟子树是你们的吗?靠什么收入?”那木狼吞虎咽地咽着饭。 老妪停了动作,定定望着他:“哪有收入?人和马都吃不饱,你多大了?”那木回答清脆:“刚过了生日,三十二了!” 老妪“哦”了一声:“吃点儿垫垫快走,还有雨。 ” 那木应着,去炕头喝水时,悄悄在碗下压了五块钱。“这沟叫迷魂沟 ,以后记住,别从这过了。 ”那木临走,老汉也没回头。再下沟的路就平缓些了,那木骑上马,一直虚弱地趴在马背上。突然,马像嗅到了什么,飞快地撩起四蹄,小跑着冲进一条溪流。枣红马低头畅饮,猛然间却浑身一颤!抬起头来不停地甩头喷着响鼻。那木背后也立时窜起一股凉意,他很清楚马这样意味着什么。果然,他迅速发现了前方不远大粟子树背后的阴谋。 那是一匹棕色的矮马,马上的人却又高又壮。那木尚来不及掏枪,对方的枪先朝天响了。 “把口袋扔过来!”说完,枪管对准了那木,显然对方是个亡命徒,如此近的射程,那木明白若不丢钱就得丢命。 可那木是个警察。等那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