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8022595 上传时间:2018-01-1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荟萃2009 年高考题1.(09安徽文综 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答案 B2.(09上海文综 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 ,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答案 B3.(09重庆文综 17)道光三十年(1850 年) ,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 )侵吞中国 15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 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A. B. C. D.答案 B4.(09重庆文综 18)1901 年 1 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 C5.(09广东历史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答案 D26.(09广东历史 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

3、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 C7.(09广东文科基础 2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答案 B8.(09广东理科基础 63)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答案 C9.(0

4、9山东文综 11)下图是 20 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答案 C10.(09江苏历史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3答案 A11.(09江苏历史 7)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

5、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 B12.(09四川文综 37 题第(2)小题)材料三 清末“ 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 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

6、际困难。结合图 10 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答案 (1)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困难:经费不足。措施:增收捐税。 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影响:加速清朝灭亡。13.(09海南历史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 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

7、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4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 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 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 宪政治。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1912 年 5 月 7 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答案

8、(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20052008 年高考题1.(08广东)“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 。该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答案 A解析 从“会党”“共和” 等信息可看出 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2.(08全国)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答案 C解析 革命派的主张是采用暴

9、力的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新派的主张是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3.(08海南)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答案 C解析 结合辛亥革命后的现实分析这句话,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致力于 实业救国,因此 这句话体现了民生主义。4.(08全国)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 、 “民主” “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

10、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5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如 “革命运动”、 “掠夺中国”、 “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等。5.(08广东)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答案 B6.(08四川)1904 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 “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答案 C解

11、析 日本 1889 年颁布宪法,尽管天皇 权力仍然较大,但毕竟在亚洲第一个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政体。战争的结 局, 对当时在政体问题上是否改 变正犹豫不决的清王朝有较大影响。7.(08广东)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 B解析 本 题解题 关键是“ 五色旗”。五色旗含五族共和之意,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 年后的各种政 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 权外)。由此可 见,最早应

12、该是辛亥革命时期。8.(08广东)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可能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建立初期6答案 C解析 爱用国货,提倡国货,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 暂春天”的原因之一。从 题干来看,能发布这个文告的,是一个新的政权。9.(08宁夏)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 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

13、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和我国现在的社会习俗可排除 A、B 两项,C、 D 两项在于“普及”和“融入”两词的区别, “融入”一词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汇的史实。10.(08天津)1900 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答案 C解析 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 本质上反映”等信息。天津老城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 租界

14、”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1.(07上海)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答案 C解析 从“剪发兴”“纤足灭” 等社会 习俗的变化中可判断出这些风俗的变化是在辛亥革命后。12.(07上海)1915 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该文要维护的“国

15、体”是 (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答案 D解析 1915 年时,中国的国体是中 华民国共和体制。梁启超所讨论的问题是袁世凯称帝问题。713.(07江苏)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 1915 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答案 C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而由本题中“一人冠冕”“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1915 年”所提供的信息可知是袁世凯称帝事件。14.(07广东)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 ,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答案 D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