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010627 上传时间:2018-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水与先秦哲学概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对它往往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荀子宥坐载: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 ”孔子日:“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光光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在“东流之水”中读出了“德”、“义”、“勇”、“法”、“正”、“察”、“善化”和“志”等种种意味

2、,真可谓“观水有术”。其实,不独孔子如此,先秦的哲人们都对水有着各自的哲学意义的体悟与洞识。 关于水对先秦哲学的影响,美国艾兰 (Sarah Allan) 教授的水之道与德之端 1 一书,重点研究了中国早期哲学文献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中水的隐喻与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关系。这里拟在艾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扩大先秦哲学文献的取材范围,增加与水有关的哲学条目,并力求给出初步的理论分析。 ( 1 。 Sarah Allan : 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97 亦见拙译水之道

3、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水与本质 哲学意义的本原指世界的来源与存在根据。曾被黑格尔誉为开启西方哲学的先驱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由水做成,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早期历史,管子水地通篇讨论水,其中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故日: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1998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了一批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其中一篇被称为太一生水,其开篇便讲:“大 ( 太 ) 一

4、生水,水反梢 ( 辅 ) 大 ( 太 ) 一,是以成天。天反梢 ( 辅 ) 大 ( 太 ) 一,是以成陛 ( 地 ) 。” 在这两篇中国早期哲学文献中都明确提出以水为本的宇宙论纲要。 水与道 关于“道”的字义来源,艾兰教授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指出,在哲学意义上作为自然规律的“道”,是基于“水道”而非陆路的本喻。“道”作为哲学基本范畴,有宇宙本原、规律、原理和准则诸义。诸子百家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思想流派,但他们都把“道”悬之弥高,对之孜孜以求,津津乐道,故可统称之为“求道派”。如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 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然,诸子百家所诉求之习“道”的内在意蕴是不尽相

5、同的。 就以“道”命名的道家学派而言,他们的“道”主要指宇宙本原。在道家看来,由于它是万物之本原,涵括万物,故其不可界定,不可命名。因为有名就有局限,有局限就不能为万物之宗。套用形式逻辑的术语似乎可以解读为,外延无限大之物,其内涵必然无限小。至于把万物本原称之为“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的称谓,所谓“强为之名曰道 ”就道家的主旨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一章 ) 然而,尽管“智者无言”,老子还是留下了五千言;即使“道”不可道,但对“道”还是要有所言说、有所名状的。这于是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道家的著名悖论。在道家对本原之“道”的各种描述中,水自然成了喻“道”的重要素

6、材,正如朱谦之所说:“古代道家,往往以水喻道。” 1 老子三十二章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川谷”二字,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小浴 ( 谷 ) ”。这里讲,天下归宗之“道”犹如万流所归的江海。 ( 1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1984 年,第 3 置页。 老子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惟不争,故无尤。 “不争”二字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作“有静”,乙本作“有争”,河上公注:“众人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这是说,水卑下不争的品性是为“上善”,接近于“道”。 庄子大宗师云:子贡日:“然则夫子何方之依 ? ”孔子日:“丘,天之戮民也。虽然

7、,吾与汝共之。”子贡日:“敢问其方。”孔子日:“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日,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关于“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句,郭庆藩解为:“造,诣也。鱼之所诣者,适性莫过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过道术。虽复情智不一,而相与皆然。”鱼游于江湖悠哉游哉忘了水的存在,如人逍遥自适于“道”而又浑然不知“道”的指引。这里显系以鱼喻人,以水喻道。 盂子尽心上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东山即蒙

8、山,在进山东蒙阴县境内。这里是用大水喻“道”,此段的主旨是,见过大海的人难为湖泊溪流所吸引,流水不把坑洼填平不能前进,君子志存于“道”,没有成就“道”便不会通达。此处的所谓“道”显然不是道家本体意义上的“道”,而是一种社会人文的理想。 韩非子解老亦曰: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翠之所稽也。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败,得之以成。 水与自然无为 就道家而言,作为本原的“道”是不能言说、命名与界定的,因为有了名就有了局限,有局限就不能成为万物之宗,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外延无限大,因之内

9、涵无限小,故以“无”称之。魏晋时期标榜老庄的玄学名士尚无,贵无,有的以弹无弦琴来高自标榜,认为惟其无弦才能含括世间的的一切美妙声音。当然,这只是弹琴。如若是在饮食中贯彻“无”的理念,吃没有饭菜的饭,也许会闹出人命官司来。 尽管“道”不能用语言来捕捉,来把握,来表述,然而就道家的“道”的本质属性而言,无疑是自然无为,即“道法自然”。所谓“自然”,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自然而然;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绝对的无为,而是相对的无为或相对的有为,无为即是顺自然而为。体现在政治上,颇有点主张“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小政府主义”的味道。道家往往将自然无为与水的品行相比况。如庄子田子方中以

10、老子的口吻说道: 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旦郭庆藩庄子集释说:“沟,水 ( 也 ) 澄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润,非由修学。” 1 又如庄子刻意云: 故日: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恢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水恬淡无为,因顺自然,养神之道亦应清平虚静,心灵皎洁。 当然,这里应该指出,事实上“无为”也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系属于道家思想的专利,而是广为诸子百家所称引,尽管他们对“无为”概念的

11、理解不尽相同。 2 而且,诸子们也不时把水与无为关联在一起。荀子宥坐记载了一条孔子的话说:“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 ( 1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3 册,中华书局, 1961 年,第 716 页。 2 参见拙文先秦诸子无为思想的演进,学人,第 6 辑, 1994 年。) 韩非子功名也讲: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日势位。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日明主。 水与时间 关于时间观念,古人常将其理解为流变、变迁的过程,并用四时更迭,日月交替,星移斗转来表达时间的变化,尤其偏爱于用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来说明时间的这种推移性和流逝性。江河奔流不息,故尔

12、时间不会倒流。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曰:“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而他的一位学生将此发挥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句以流水形容时间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 关于这句话,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咸注曰:“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另外,在孟子离娄下、荀子宥坐、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对此句也各有阐发。孔子这里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落花流水,大江东去,逝者如斯,世间的一切都像流水那样奔流不息,稍纵即逝。一切存在都将走入不存在。 北京大学

13、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第 27 页。) 水与镜与心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以镜子作为隐喻的原型即所谓镜喻 (mirror-imagery) 是颇为流行的。罗蒂在哲学和自然镜中就指出,迄今为止,西方形而上学一向被“视觉隐喻” (Optical metaphors) 如光和镜子统治着。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人类心灵被想象为一面巨大的镜子,要么忠实地反映现实,要么就是心术不正的歪曲现实。 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如孟子告子上: ( 心之官则思。”同时,古人往往以器皿盛水作为镜鉴。于是,水之镜与心之态往往被关联起来。 墨子非攻中载墨子引古语云: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

14、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据孙台让墨子间诂所引,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太公金匮阴谋有武王镜铭云:“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国语吴语:“申胥曰:王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可见墨子所引确为古时习语。这里强调以人为鉴的重要性,尚未将水镜与心态相比拟。 庄子应帝王曰: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所谓用心若镜,即任物来去,应而不藏,不存私意,顺任自然。 庄子德充符曰: 常季曰:“彼(王骀)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 庄子天道则明确论及水、镜

15、、心三者: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旦圣人之心静乎旦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水因清净而明澈,便可悬鉴洞照,与物无私,何况人之精神,更是如此。圣人内心虚静恬淡寂寞的境界,乃是天地之本准道德之极致。 荀子解蔽中则用架水喻心: 故人心譬如檠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心如止水,清虚安静,无主观偏颇,便可定是非而决嫌疑。 水与法 当代法学理论中常把法治说成“

16、水治”,取其公平之意。说文解字“水”字部曰:“水,准也。”在先秦诸子中,也以水喻法。庄子德充符载: “何谓德不形 ? ”日:“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此句郭象注曰:“无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这是讲,水平于绝对静止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取法的准绳,内心绝对静止,便不为外境所摇荡。 苟子君道中认为君重于法,将君喻为水之源,法术被说成水之流: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韩非子奸劫弑臣曰: 托于犀车良马之上,则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