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98804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2.写出阅读诗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3.积累写月的精妙比喻句及唐诗名句。4.摘抄运用比喻形象概括唐诗精神特点的语句。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评价任务:1.能比较两首咏月诗的异

2、同,并结合随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析两首月诗。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感知诗文情 境,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前面五首写月的诗文进行比较学习,加深 对诗文的理解,体悟情感。4.探究两首月诗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发掘诗文的深层内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月诗两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前面我们学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在诗人们的笔下, “月”这一意象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咏月诗,看看这两首诗表现出“月”怎样的风采?(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李益(748829) ,字君虞,唐朝诗人。王维(701761) ,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3、字摩诘,世称为“诗佛” 。3.题目、背景解说(先学生交流,再多媒体展示)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题目表明本诗为作者夜上受降城,听笛受降城听笛有感而作。诗人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 “受降城”交代了地点,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城,在宁夏灵武 。鸟鸣涧是一首描写鸟鸣涧景色的诗歌, “鸟鸣涧” ,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王维在春天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写下这首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两首诗。学生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2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的内容。3 检查自学情况(正音)受降城(xing) 芦管(l) 征人(zh

4、ng) 回乐烽 (fng) 鸟鸣涧(ji n)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 5 齐读两首诗。 6.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意境。学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 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三交流研讨,把握主题(一)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析理解1.朗读全诗,分析诗句。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3.

5、在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前两句写景,先写大漠的荒寒,次写月色的凄冷。上句 是俯视,下句是仰视。边地之寥廓和苦寒便完全表达了出来,从而为下文写望乡作了铺垫。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答:后两句抒情。在这种环境里本来就很寂寞,加以忽听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芦管声,引起出征军人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出征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诗的一二句中的“沙似雪” “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6、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 )4.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中的“不知何处” “一夜” “尽望”等词?提示:“ 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二)品读鸟鸣涧 ,分析理解学生结合投放的问题品读诗句,思考交流,师随机评价。 1.鸟鸣涧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人闲”是什么意思?“空”仅仅指“春山”吗?学生讨论回答:前两句的含义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

7、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空”不仅指春山,更主要的是指“心灵” 。2.鸟鸣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栖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运用衬托手法,以动写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月光的明净宁静。 )3.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

8、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 ,可见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由此更衬出了春 山的空寂。 )4.鸟鸣涧哪些诗句写出了“静”境?(“ 人闲桂花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出了“静”境。 )四比较探究,深入理解(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1.两首思乡诗有何异同?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都写了望乡思亲,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但前者主人公对思乡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一夜无眠的原

9、因,后者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首诗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二)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二者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学生回答:都给人月色明亮之感。但前者以霜 雪形如,强化、渲染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月色更引起思乡之情;后者

10、的“积水空明”是月光如水的绝笔,隐含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三)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谁的心境更闲静?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 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闲” ,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前者心静如水,后者至少内心还在思考,前者的心境比后者更闲静。来源:学科网五检测点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静春山空

11、 时鸣春涧中 2.鸟鸣涧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的什么特点?3.“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及点拨:1胡笳被征发戍边的将士空寂 不时地啼叫2.桂花、春山、山鸟、春涧 清幽3.人只有闲才会听到哪些不易察觉的声音,闲字很传神。六延伸作业:1背诵月诗两首。2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一导入新课1.导语: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赏析唐诗的随笔,领略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2.走近作者(多媒体)胡晓明,1955 年生,四

12、川成都人。1990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现 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文题“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交流: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 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熟读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唐诗名句,了解其作者和出处。(采用小

13、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分组展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岑参过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王昌龄送柴侍御)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夜月 )四更山 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月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三研读课文,交流探究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析理解。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预 设问题:1 在作者眼中 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用文章中句子回答。明确: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式的。其生命特征是沉郁,内敛的。2. 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是早晨”?明确:早晨是充满希望的少年精神,清新,神采飞扬,这与唐诗中表达的精神一脉相承。3 唐诗具有哪些精神特征?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分条概括回答。提示:唐诗世界广阔,力量充沛,精神豪迈;可以 提升人格,振作生命;选择题材多为,高山平原,生命刚健,积极有为;唐诗有贯通宇宙之元气;唐诗中有充沛的生命力量唐诗中充满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师问:唐诗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的精神特质?请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语句,筛选信息。生答: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启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明确:作者富于启示意义地为我们提出“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