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著书说质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93826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441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_第1页
第1页 / 共441页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_第2页
第2页 / 共441页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_第3页
第3页 / 共441页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_第4页
第4页 / 共441页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_第5页
第5页 / 共4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雪芹著书说质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雪芹著书说质疑(4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序巨人肩上的瞭望乾隆时期的戚蓼生写过一篇著名的石头记序 。他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分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是言指出:作者用一种声腔,同时唱出了两首不同的歌;用一笔文字,同时写出了两部内容不同的书。小说层面的贾府故事是首当其冲的一部,读者的普遍认知就在这个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它是文学著作,也基于这一客观事实。然而,另一部书始终是人们的困惑:“一声”如何可闻“二歌”?“一手”何能得见“二牍”?还原石头记 揭秘的就是读者未

2、曾听到的另一歌,未曾读懂的另一牍。戚公所言的另一牍依附于小说而存在,隐藏在小说背后,读者虽能够触摸,有所感觉,却看不真切,是朦胧的,不依赖于批者的引导甚至是看不懂的。这便是小说开卷指出的“真事隐” 。 既然是“真事” , 就不是虚拟的小说,而应该是真实的事件,是历史,所以批者也不敢说透彻,只能用模糊的批言予以暗示。戚公读懂了隐事,仍然不敢明言,只是点到为止。他们与作者面临的是相同的皇权统治,一样的文化专治。清朝人忌讳不言,清亡后几近湮灭,然湮灭了的只是故老相传,隐事依然原封未动地保留在书中。对石头记来说,索隐不是现代人的创造,而是著书时就有的安排,是与生俱来的。书中既然有“真事隐” ,自然会有

3、索隐,读者必然想知道隐事的究竟。作隐是二百多年前知情范围很小的个人行为,这种匠心独用的设计和策划,没有可依据的规范条例,没有可遵循的原理准则,没有前人总结的行文标准,不受任何文体格式的限制,现代讲台上传授的逻辑关系、层次递进、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是无法与之对应衔接的。但毕竟只是防护手段,目的仍然是保留真相,等待有朝一日水落石出。如此,睿智的作者与批者必然要预留解隐的办法。第一回脂批指出:“实则实事,然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批者“明白注释”的“秘法”才是开启隐事迷宫的真正钥匙。霍国玲姐弟之红楼解梦

4、首先发现了这把钥匙,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遗憾的是他们同时也错解了许多秘法,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解梦”结果的错误。由此可见,找不到钥匙,拿错了钥匙,或拿对了钥匙却倒置了钥齿,都不可能解密隐事,或只能曲解隐事。现代红学是沿着曹雪芹这条线索推进的,曹雪芹著书谜案,是作者与批者在著书源头处的精心策划,沿这条线索前进,对曹雪芹研究越深入、越具体、越详尽则越接近隐事真相。然令作者始料不及的是,曹家的历史线索被乾隆帝恶意斩断,社会关系删削殆尽。即便这种现状,曹雪芹仍然不失为隐事解密的重要线索,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线索,只有通过曹雪芹的家世线索,才会锁定作者的线索方向,只有通过曹雪芹自叙说与贾宝玉的对

5、比,才会发现自叙主体与自叙对象之间存在的矛盾。矛盾产生质疑,质疑启动发现。还原隐事将告诉大家:它隐写的是乾隆朝第一大案弘皙逆案的前因后果。这是一件世人意料不到的宫闱秘事,是雍、乾帝宫的惊天丑闻,是震惊清廷的惊天大案,是尘封历史的惊天真相。它的作者是康熙帝嫡重孙,废太子允礽之嫡孙,理亲王弘皙之嫡长子,也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外孙子爱新觉罗永琛。作者为了迷惑当时的统治者,故意隐藏了自己的名姓,制造了小说假象,借“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撰写了两部迥然不同的著作。正面是歌功颂德,不涉朝政,背面在指奸责佞,揭露帝宫;正面是荣华富贵,背面是血腥杀戮;正面是少男少女的情感缠绵,背面是胆大包天的风月情案;正面是烦琐庞

6、杂的世态百相,背面是灾难笼罩的相思血泪;正面是入世,是顽石投胎,背面是出世,是顽石点头。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这就是令人恐怖的隐事真相。我们可以理解,“将真事隐去”是作者记录历史唯一可选择的方式。 还原作者真相,否定曹雪芹著书,曹学并未远离红学。没有曹学持续深入的发展,就不可能发现曹寅次女是理亲王王妃,更不可能发现永琛是曹寅的外孙。这个发现,前辈大师们功不可没,他们用艰辛的劳动做好了前提铺垫,是他们的智慧铺就了红学之路。曹雪芹著书说固然是一个错误,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预设的圈套,或可以说,解密隐事还必须从这个圈套中走过来。红学之路绚丽多彩,硕果累累,铺就这条路的前辈大师

7、是真正的巨人。有了巨人高大而又平坦的肩膀,后来者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瞭望。这个高度、这个视野是前辈导师们给予的,不是后来者创造的。发现永琛著书,不是对百年红学的否定。红学的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前人的各种观点、各种认识从不同侧面,不同方向敲响了红学迷宫的大门,研究者的每一步都是对真相的逼近。戴不凡叫响了对曹雪芹著书的质疑;周汝昌将曹家败亡绾系于弘皙逆案;霍国玲发现了隐文秘法及宁国府与清皇宫的对应;刘心武捕捉到太子府与隐事存在着联系,率先在红学中提到了永琛然而面对玄妙的隐事,任何一个岔道口的迈步,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使走对了半截路的研究者拐入歧路。即使如此,也是有益的尝试,为后人提供了便捷。一个人走

8、对一步,百人、千人便走出了一段很长的正确道路,有些红学著述结论虽然错了,过程仍可得见令人折服的发现,独特精辟的观点。 还原石头记 是继承、是前辈研究成果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还原石头记 不是标新立异,否定曹雪芹著书不是笔者研究的初衷,对红学的热爱始于对曹家历史的兴趣,然而笔者却发现了雪芹著书的疑窦,领悟了批者的暗示,并由此找到了“石头” ,就不能不予以重视,这个过程纯属兴趣使然,是机缘巧合,充其量,笔者只是一个侥幸捡到新“石头”的人。如果说这个发现不能为大家所接受,那么就让它再搁置百年,冷落百年,让后人去评说。这时候,认定或否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红学殿堂的搭建,我伸过一把手,出过一把力。还原

9、石头记 是抛砖引玉,它揭开了清王朝一段尘封的历史,这是一段被雍、乾二帝恶意删除,史料档案无法查证的历史,是石头记作者以隐文方式隐写在书中的史实。秘法需要解读,隐文需要商榷,历史需要辨析,需要缜密的取舍选择,笔者能力和掌握的资料毕竟有限,纰漏在所难免。作者永琛虽确认无疑, 但隐事真相需要根据新发现不断的补充修正,这个过程, 更需要读者朋友纠偏纠错,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的解读,也可能使历史更具体、真相更清晰,所以请各位同好参与其中,让我们一起解读这部神秘的史书,走出古人留给今人的这个迷宫!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二曹雪芹著书说质疑石头记原本是一部没有作者署名的著作。 楔子交代此书来历时说道:有块女娲弃之未

10、用的顽石,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造劫历世后,撰写了炎凉世态、悲欢离合的这段经历。 “空空道人”遇读后,因毫不干涉时政,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吴玉峰阅而命名红楼梦 ,孔梅溪欣然题曰风月宝鉴 ,后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这才成了今日大家熟悉的章回小说。在这个过程中, “石头”与“雪芹”是不同时段对此书具有不同贡献的两个人。 “石头”著书在前,雪芹“增删”在后, “石头”的文章未曾分章回、纂目录,曹雪芹将其完善为章回小说;“石头”的“荒唐言”隐藏“真事” , 经雪芹编辑后又有批者加注了三千余条批注,书名也成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然而,脂砚斋与楔子却唱起了反调,指出“批阅”

11、 、 “增删”的曹雪芹就是著书的作者。是也?非也?两种说法在清王朝并未得到读者的确认。作者是谁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疑案。清王朝灭亡后,经胡适先生对曹雪芹史料的发掘、考证,原本并不清晰的作者,被指向了曹雪芹,经后来研究者的推波助澜,曹雪芹几被铁定为作者,于今已是家喻户晓。曹雪芹著书说虽然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学者的认可,但是质疑之声始终未绝,各种推测层出不穷。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 1979 年戴不凡先生的揭开作者之谜 、 石兄和曹雪芹等文。戴先生根据曹雪芹家世及红楼梦的内证、外证,罗列了许多与曹雪芹著书说相悖的疑惑和矛盾,从而得出作者是曹寅胞弟曹荃第二子“竹村”的结论,曹雪芹只是修改补定者的身份。这个结

12、论对作者的指认是缺乏说服力的,先生自己也对“竹村” 的确认持有存疑 。但是,先生对文本、脂批与曹雪芹之间的矛盾剖析,是缜密 1而又值得深思的,具有先觉者的导师影响。笔者以前对曹雪芹著书并无异议,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是红学常识灌输的结果,从未考虑过确立曹雪芹著书存在什么漏洞。后来随着红学兴趣的升级,确实感觉到曹雪芹史料与作者郑重声明的“亲自经历” 、 “亲睹亲闻”之间存在着一段无法弥合的落差。当然,笔者的见解比不得前辈老师们的深邃、严谨,但是这浅薄的、微不足道的认识,却是笔者解密石头记的初始,是启动笔者追寻作者的前因,所以有必要整合自己当初零乱的、片断式的困惑,撰成拙文,使读者了解还原石头记的脉络

13、过程。一、 曹雪芹的刀颖锋芒难合石头记的消极颓废有关曹雪芹的直接史料非常稀少,然史料对曹雪芹的描述却足够塑造他立体的人格禀性。敦诚寄怀曹雪芹霑 ,有两句对曹公生活片段的描述: 2“接 ni 离(上四下离)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接离”是一种白色的帽子, “倒著”即倒戴。二句即说:雪芹与人高谈雄辩之时,往往倒戴着帽子,一边说,一边伸手在衣内捉着虱子。可见其人善于高谈雄辩,且不拘小节,毫无礼法拘束,是个不注重自己形象的人。这种性格特色,表现出他不可能是一位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人。而石头记却是一部以繁琐、细腻见长的著作。小说开卷作者就在青埂峰下因“无材补天”而“日夜哭泣” ;故事一开始就沉

14、浸于“地陷东南”的惶恐感慨;林黛玉心细如发,时时防范他人的伤害,故显得尖酸刻薄;贾宝玉感情丰富,朝三暮四,故显得多情多意。小说人物的敏感神经折射出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细心体会和认真观察。一位毫不顾及自己行为,无所谓他人感受和看法的人,很难成为物事、情感、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这一点应是石头记作者必须具备的,而曹雪芹似乎并不具备。敦诚赠曹雪芹 诗曰:“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 3斜。 ”意思是说:雪芹喝酒都靠苏司业这样的朋友予以接济,面对权贵,却像阮籍一样给人以白眼,以示蔑视和不肯俯就。由此可见,雪芹是一位有显明个性的人,个性中却丝毫不见“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灰暗心态。 好了歌 好了歌解表现的

15、作者思想是:要看透,要幡然醒悟,要与世无争。持有这种思想,就不可能蔑视权贵, “白眼”待人。敦诚有佩刀质酒歌 一诗,其跋语曰:“秋晓遇雪芹于槐 4园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这首诗呈现出曹雪芹与石头记两方面的不协调。其一,据跋语可知,秋日某天清晨,雪芹前往槐园(郭敏居所)拜访敦敏,巧遇敦诚。当时主人敦敏尚未起床,雪芹已“酒渴如狂” ,敦诚只好“解佩刀沽酒而饮之” 。 在朋友家中饮酒并不见怪,但等不到主人起床就表现出“酒渴如狂”似为少见。自己善饮又未带酒水酒资,主人尚无法顾及,另一位来访者敦诚只好做东,然敦诚似乎亦不曾带钱,便只好质

16、佩刀换酒,此时“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赋长歌以答谢敦诚。在这个过程中,雪芹禀性的豁达豪爽溢于言表。这个雪芹会是脂批中“滴泪为墨,研血成字” (第五十七回批) ,最后为石头记 “泪尽而逝”的那位曹雪芹吗?其二,敦诚佩刀质酒歌称赏雪芹道:“相逢况是淳于辈” ,又言:“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 “淳于”指战国时期的淳于髡,滑稽善辩,曾讽谏齐威王“罢长夜之饮” 。此句暗中托出曹雪芹对统治者的不满,经常与朋友们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讥讽朝廷的劣行。 “诗胆”如铁,敢于“刀颖”相交,瞄准的是雪芹的思想性格,这是具有战斗精神者锋芒毕露的表现。而石头记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气概,作者著书声声是泪,字字是血,书之总纲为“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甲戌本凡例 ) 。曹雪芹与石头记意识形态的差异,此“梦”似不是雪芹之梦。敦诚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