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9111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如,在“阅读”部分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近 30 次训练学生表达(含说和写)能力的练习,充分表现了“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编写意图。“阅读”部分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许多讨论、汇报、交流个人阅读之后的理解、感悟、认识、看法之类主观性题目,其强调的是读与写(说)的结合,能起到以写(说)促

2、读的作用。另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也体现出写、说与读、听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

3、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课文的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自然有别。看云识天气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

4、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的因素,所以,学习课文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须根据学生学习表达的阶段性特点。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表达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简单叙述阶段、初级表述阶段和复杂表达阶段。七年级学生处于简单叙述阶段,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他们作文水平的实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都制约了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春在

5、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是其重点。看云识天气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但是,如果仅仅考虑阅读训练重点,不从这个单元整体把握,有可能偏重阅读。前面提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单元,或主题相同,或对某一篇课文内容加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致,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讨与练习”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

6、结合,大量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三题: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在七年级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二、有效组织读写结

7、合训练在“读”中学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写”中运用从“读”中汲取的词语、句式和立意、选材、组材等方法。读写结合常用“以读带写”和“以写促读”两类方法。“以读带写”,即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以写促读”,即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写作文,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照着学习课文(或提供的范文)。下面仅谈谈“以读带写”的几种常用方法。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等,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选材模仿、组材模仿等

8、训练,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从观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设计课内练笔: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布置学生记叙一次活动,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再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在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四题的基础上设计写作练习:向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家乡的冬天、春天、夏天或秋天(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要求:织方法,编拟写作提纲。写最有特点的景物。合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一方面,可以

9、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调整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最后一课,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布置学生就课文第一段进行扩写:先说一说对每句话的想像,课后再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等。教学最后一课,让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再如,将钱塘江春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也可以根据课文,进行简要复述或缩写练习

10、,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概括叙述与详细记叙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等。如教学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等记叙类长文章。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伤仲永,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并写下来。再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的比较阅读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写出来,再在小组内、全班交流。发开去,写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这样做,既是为了达成阅读教学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练习表达的好时机。如,教学第一次真

11、好,把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 2 题改为先讲述和写出来。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运用“以读带写”方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般在课内完成,教师可以适当、适时点拨。坚持下去,可使学生养成读写并进的习惯(不再在乎每单元一次的“大作文”)。(2)评价时,要激励创意表达,起到指导学生克服机械模仿的作用。(3)宜先练后导,教师的指导宜“粗”不宜“细”。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想像等,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联想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语文教育学,余应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 月2.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作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发展,刘德斌,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2004 年第 9 期和第 10 文 七年级上册、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